阿兰·巴丢“内美学”思想初探

作 者:

作者简介:
毕日生,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研究方向:文艺美学,文化诗学,河北 石家庄 050024

原文出处:
文艺理论研究

内容提要:

法国当代重要哲学家阿兰·巴丢在他的专著《内美学手册》中提出了“内美学”的思想。“内美学”思想既是艺术与哲学关系的“第四种图式”,也是巴丢对艺术与真理关系的一种重新建构,同时也是对特定艺术作品“内在哲学效果”的一种解读方式。“内美学”与传统思辨美学有联系又有显著区别。它是一种“反美学”或“准美学”,是一种哲学策略。“内美学”对于思考当代艺术问题具有一定的意义,但也存在某些局限性。


期刊代号:J1
分类名称:文艺理论
复印期号:2012 年 04 期

字号:

      阿兰·巴丢(Alain Badiou,1937-)是法国当代著名哲学家,最近十余年来,他已经成为“后学之后”学术界关注的核心人物之一。从2003年至今,巴丢出版著作30余部,有20余部被译成英文。阿兰·巴丢在“后学之后”的历史性出场,既与学界对“后学”的学理反思有关,也与巴丢思想本身的独特性有关。他“不合时宜”地批判当代三大主流哲学思潮(解释学、分析哲学、后现代主义)的“语言中心主义”,提出了“回到柏拉图”的哲学主张。巴丢创立了别具特色的“事件哲学”,提出了“数学=本体论”,试图重建哲学本体论。巴丢最富挑战性的哲学努力就是要试图证明真理的“严格的、毫不妥协的普遍性”。

      巴丢在其“事件哲学”的视域中,展开了对“内美学”(法文inesthetique,英文inaesthetics)①问题的研究。那么,巴丢是如何提出“内美学”思想的?我们应该如何理解这种思想?“内美学”思想有何意义?又存在怎样的局限性?本文试图对上述几个问题进行探讨。

      一、“内美学”思想的提出

      “内美学”思想是巴丢在其哲学思想的视域内,从艺术与哲学关系“千古之争”的视角出发,展开了对艺术问题、艺术真理问题以及艺术与真理关系问题的思考。巴丢“内美学”思想就是在艺术—真理—哲学三者的关系框架内提出来的。

      关于诗(艺术)与哲学关系的争论“古已有之”(柏拉图语)。自柏拉图始,二者关系的争论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可以说整个西方思想界自始至终贯穿着诗与哲学对立、争论的话题。关于诗与哲学的千年之争的课题,国外已有许多研究成果②。国内有一位学者对此问题也做过专门的宏观系统性研究。该文以时间发展为线,梳理了自苏格拉底时代到当前的后现代哲学两千余年时间里,重要思想家、哲学家关于这一问题的代表性观点③。从历时的角度来看,诗与哲学关系的争论大体可以分为三大阶段,古希腊到中世纪,是高举哲学(神学),排斥诗的时期;文艺复兴和启蒙时期,是“为诗辩护”的时期;20世纪以来的现代时期,是标举诗歌而对抗传统哲学的“诗人时代”。这种粗略的划分及归纳,显然是以牺牲各个时期诗与哲学关系的复杂性、多样性为代价的。事实上,二者的关系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是极为丰富和复杂的。文学与哲学的对立从柏拉图开始,直到德里达时代才真正走向“融合”。期间,不管是从哲学本体论、认识论角度,还是从人类认识方式、思维方式的角度,抑或是从二者与真理之关系的角度,来讨论诗与哲学关系,归根结底,都是西方二元对立思维方式和逻各斯中心主义的哲学观念造成的。

      关于诗与哲学关系的千年之争,巴丢并没有按通常的历时性观点进行梳理。他以真理作为哲学与艺术关系的中介,归纳了哲学与艺术的“图式”关系。在《内美学手册》第一章“艺术与哲学”中,巴丢分析了柏拉图以来关于艺术与哲学关系的三种图式:启蒙式、浪漫式与古典式。而他的哲学意图就是要提出不同于这三种图式的“第四种图式”——“内美学”图式。

      启蒙图式。这种图式是以柏拉图为代表,是一种对艺术彻底的抨击与批判的态度,在这种关系图式中,艺术被认为与真理无缘,艺术不能产生真理。“第一种图式我称之为启蒙图式。这种图式的主题是:艺术不能成为真理,或说,所有真理都外在于艺术。”④

      柏拉图从其理式论哲学出发,提出了“摹仿说”的艺术本质观。他认为有三重世界,世界的本原是理式,现实世界的一切都是对理式的摹仿,而艺术世界又是对现实世界的摹仿,因此,艺术是理式的摹仿的摹仿,是影子的影子,与真理隔了三层。艺术所表现的,只是事物的表象而已,而不是事物的真实,是幻象而不是实在,是理式不完全的摹本。所以,柏拉图认为一切艺术家,只不过是摹仿者,只有真正的哲学家才拥有真知识,所以才配做真正的诗人。由于艺术家不懂哲学,无专门知识,所以他们还不及医生、渔夫、工匠的知识,从诗中学不到这些专门的知识。于是,柏拉图说道:“从荷马起,一切诗人都只是摹仿者,无论是摹仿德行,或是摹仿他们所写的一切题材,都只得到影像,并不会抓住真理。”⑤

      在巴丢看来,柏拉图建立在理式论基础上的艺术摹仿说,认为艺术的真正意义在于社会教化作用,在于为理想国教育“合格”的公民或士兵。为了服务于这样的目的,文艺要进行改造,所以对于那些只有快感而无效用的抒情诗和史诗要坚决拒之门外,如果诗对国家和人生有效用,那就可以允许诗人留下。

      在巴丢看来,柏拉图的艺术摹仿论的核心,与其说是对事物的摹仿,不如说是对真理效果的摹仿。所以“艺术是真理的虚拟的光辉”,“是一种隶属于真理的效果的伪装”。所以,艺术必须被置于严密的监视之下,可以被接受的艺术必须服从真理的哲学监视之下。可见“艺术的标准是教化,而教化的标准是哲学”⑥,艺术的“善”的本质在其公共效果中体现出来,艺术的真理最终被这种公共效果所控制,这种效果反过来又受到外在真理的控制。

      浪漫图式。其主题是指“艺术本身能够成为真理”。在这种意义上,艺术完成了只有哲学本身才能指出的东西。在这种图式中,艺术就是真理的真正体现,艺术具有真理的能力,是真理的化身。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