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艺与经济

作 者:

作者简介:
金元浦,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原文出处:
文学评论

内容提要:

文艺与经济之间的关系,是当代文艺学研究最重要的问题之一。本文从马克思、恩格斯对于文艺与经济关系的相关论述入手,探讨了马克思主义研究文学的经济学视角,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生产力学说,以及当代文化产业与艺术经济的发展态势。马克思主义文艺学与历史上其他文艺思想的根本区别之一是马克思主义文艺学从政治经济学和哲学入手,特别是从政治经济学入手。但以往的研究往往忽略了马克思主义尤其关注文艺与经济的关系,关注文艺中的经济学问题,关注在资本主义商品市场条件下文艺的流通运作的特点。


期刊代号:J1
分类名称:文艺理论
复印期号:2012 年 0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文艺与经济之间的关系,是当代文艺学研究最少的问题之一。经济几乎从来没有在当代文艺理论的研究中占据过重要地位。现实存在的文艺的经济特征在文艺理论的研究中长期处于被遮蔽的“缺失”状态。在我国目前文艺理论的众多教科书中,尚无对文艺与经济关系的翔实论述。这与当下文艺发展的现实状况极不相称。而文艺的经济特征,文艺的市场运营,文艺的消费形态,文艺的出版与版权经济,文艺的网络传播与营销,文艺的文化资本与符号经济,文艺作品的拍卖与改编,文艺企业的上市与投融资,文艺体制的改革与创新等一系列与文艺当下的现实存在息息相关的重大问题都还没有得到深入的探讨。这是文艺发展的现实向我们发出的挑战,我们必须给予回答。本文首先从马克思、恩格斯对于文艺与经济关系的相关论述入手,探讨马克思主义研究文学的经济学视角,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生产力学说,以及当代文化产业与艺术经济发展的新问题与新格局,以引起文艺学界的广泛关注和深入讨论。

      马克思主义文艺学与历史上其他文艺思想的根本区别之一,就是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是从政治经济学和哲学入手的,特别是从政治经济学入手的。但以往的研究往往忽略了马克思主义尤其关注文艺与经济的关系,关注文艺中的经济学问题,关注在资本主义商品市场条件下文艺的流通运作的特点。恩格斯在概括马克思对人类文化的两个伟大贡献时指出:“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的相反”①。“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②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理论基础奠基于这两个伟大发现之上,马克思主义文艺学也理所当然地要以之为基本出发点。

      一 马克思的“艺术生产”不是一种隐喻式的“借用”

      如果我们比较全面地研究马克思的著作,就不难发现,马克思最为重要的艺术和美学理论,常常不是从哲学,而是从经济学的角度提出来的。恩格斯就曾指出,马克思的“全部理论内容来自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仅仅强调马克思的美学和文艺观是从哲学出发的,这既不符合实际情况,也不利于我们全面把握其文艺观与其整个思想体系的关系,以及与其他美学家、文艺学家的重大区别。马克思之前的美学家与文艺理论家,尤其是德国古典哲学家、美学家如康德、黑格尔等,大多是从人类意识的角度来进行美学与文艺理论研究的。当时在德国,政治经济学一直是外来的科学。马克思、恩格斯则不同,他们不仅对德国古典哲学进行了深刻批判,而且对古典经济学中的美学与文艺思想进行了批判与改造。他们从人的社会本质出发,把艺术和美学作为一种特殊的生产实践,作为奠基于一定经济关系之上的社会实践来理解。这就从根本上与他们之前的美学家、理论家划清了界限。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就曾指出,他的结论(包括文化的、艺术的、美学的)是在对国民经济学的认真批判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完全经验的分析形成的。此后,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资本论》、《剩余价值理论》等一系列著作中,马克思都表述、论证或渗透了其文化、美学与艺术观念,以独特的经济学视角,开创了文艺与美学理论研究的崭新途径。

      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写作《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而后又与恩格斯合作完成《德意志意识形态》,对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进行了严肃的批判。正是从经济关系入手,马克思、恩格斯提出:“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的资料,……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不过是表现为思想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并指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③。他们强调说:

      ……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人们的想象、思维、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行动的直接产物。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的语言中的精神生产也是这样。人们是自己的观念、思想等等的生产者……④

      在这里,马克思、恩格斯极其鲜明地表示了自己的思维路线:“德国哲学从天国降到人间;和它完全相反,这里我们是从人间升到天国。这就是说,我们不是从人们所说的、所设想的、所想象的东西出发,也不是从口头说的、思考出来的、设想出来的、想象出来的人出发,去理解有血有肉的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而且从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中还可以揭示出这一生活过程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射和反响的发展。甚至人们头脑中的模糊幻象也是他们的可以通过经验来确认的、与物质前提相联系的物质生活过程的必然升华物。”⑤

      从19世纪40年代末开始,马克思潜心于政治经济学研究,在考察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发展规律这一主导思维方向时,也对人类文化艺术特别是资本主义时代的文化艺术的生产规律作了深刻揭示。1859年《政治经济学批判》发表,马克思对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作了经典论述,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⑥“艺术”是一种“意识形态的形式”。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明确提出“艺术生产”理论:“就某些艺术形式,例如史诗来说,甚至谁都承认:当艺术生产一旦作为艺术生产出现,它们就再不能以那种在世界史上划时代的、古典的形式创造出来……”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