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观点到视角:论教育与技术的内在一致性

作 者:

作者简介:
叶晓玲(1980- ),女,甘肃民勤人,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湛江师范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教育技术哲学研究(广东 湛江 524048);李艺,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

原文出处:
电化教育研究

内容提要:

在教育领域大量应用技术的现实情境下,技术何以能够支持和辅助教育?本文从教育技术发展的历史、学界的相关观点、技术哲学对技术概念和分类的界定等方面对教育领域的技术定位进行了分析和厘清。在此基础上从不同的视角出发对教育与技术的功能、本质进行了分析,阐述了教育与技术具有内在一致性的观点,为教育与技术的对话和相互作用找到了学理依据。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12 年 06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1553(2012)03-0005-05

      教育技术学作为教育学科群中从技术角度关注和解决教育问题的一个分支也获得了研究共同体的普遍认可。我们的学科同行不断地将各种新技术进行介绍并引入教育领域,以期解决某些问题,并切实解决了某些问题。但同时,这种技术的引入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和新的现象,引起了一些新的教育不适和异化。于是,人们不禁开始发问:技术是否适合教育?技术是教育的异质性力量还是与教育具有内在一致性?显然,只有在具有内在一致性的前提下,教育与技术的对话及相互促进才有可能也才有基础。对以上问题的回答涉及如何理解教育以及教育中的技术,而“对技术认识的不同,就导致人们对教育技术的认识或定位存在差异”,[1]从而关涉到我们的教育技术观。有什么样的教育技术观,必会产生什么样的教育技术实践,甚至,也会直接决定我们研究的问题域。

      本文希望站在一个中性的立场上,兼顾教育学、教育技术学和技术哲学视野中的图景,通过对部分学者观点的梳理,对不同视角下关于教育与技术本质的分析,对二者的一致性问题作一阐释和解答。

      一、关于“教育”与“技术”的传统观点梳理

      关于“教育”以及教育中所使用的“技术”,历来是教育技术工作者的实践对象,亦是关注的核心。而对于二者是什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界定,或清晰或模糊、或外显或内隐、或系统或零散,但必然都存在于我们的思想深处,并指导或影响着我们的教育技术实践。为此,在这里,首先梳理学界对上述问题持有的观点和理念将大有裨益和必要。经整理,主要理念和观点有以下几种:

      观点一:教育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引入和使用技术,教育中的“技术”主要是指现代媒体技术。

      此类观点多见于学界早期研究中对于教育技术的相关定义和论述,如1970年美国教学技术委员会(The Commission of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在向美国总统和国会提交的报告中对教学技术的定义为:“在人们较为熟悉的定义中,教学技术是指产生于传播革命的媒体,这些媒体可以与教师、课本、黑板一起为教学目的服务”。[2]可见,早期观点受教育技术研究和实践始于20世纪初视听教育的影响,认为技术是以二三十年代幻灯、电影、电视等新媒体的使用为契机进入教育领域,将技术狭义地看作是现代媒体技术,亦将教育技术的研究与实践主要拘囿于视听媒体技术。随着研究与实践的深化,这种技术的认识定位逐渐被摒弃,从美国AECT关于教育技术定义的演变中可观一二。

      观点二:教育中应用的“技术”主要是指信息技术,认为技术对教育的作用实质上是信息技术对教育的介入和影响。

      此类观点将教育中的技术理解为信息技术及其应用方法。学者颜士刚曾著文对信息技术影响教育发展的历史、原因和趋向进行了分析,他赞同桑新民的观点,认为人类历史上的四次教育革命,除第一次是教育从生产劳动实践中分离出来之外,后三次真正意义上的教育革命“均源于技术的发展,具体地讲是信息技术的大发展”。[3]所以,技术进入教育的过程即是信息技术影响教育的过程。此类观点在学界中获得了许多学者的认可,如任友群在著作中对支持教育的技术史进行梳理时认为,支撑教与学的技术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0000~公元前40000年出现的“岩洞壁画或在墙上做的标志”以及公元前8000~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书写技术”。赵勇博士也曾说“技术对教育第一次深刻的影响是笔和纸的发明”[4]。

      观点三:教育起源之始就有了“技术”,教育中的“技术”既包括物化形态的技术,也包括智能形态的技术。

      此类观点以美国著名的教育技术历史分析家塞特勒为代表,他认为技术是指“利用了科学知识的任何实践艺术”,技术介入教育始于人类有教育之始。在他看来,夸美纽斯可以被认为是现代程序教学的先驱,而卢梭提出的“教学要遵从儿童的自然发展阶段,要用适当的技术以适合每一个阶段”,赫尔巴特开发的四阶段学习设计,蒙梭利设计与开发的为每个学习者提供适当顺序学科内容的各种级别的材料等,“都是生动的教育技术的思想和实践”。所以,可以“把教育技术的起源追溯到人类文明的开始”。[5]这个观点亦得到了学界部分专家的认可,如刘美凤博士就认为“教育技术是指为了更快更好地达到教育目标而在教育活动中有效应用的各种技术的总和”。中国教育技术实践的起源可追溯至公元前五六百年孔子的“因材施教”以及“启发式”的教育、教学思想和实践。[6]这类观点持广义的技术定位观,这个“技术”不仅涵盖了以上两种观点述及的现代媒体技术、信息技术,亦包含了方法、手段、技巧等智能技术。

      以上对于教育中“技术”的界定各不相同,在此分歧下显然很难讨论教育与技术是否具有一致性的问题。同时,由于对技术的定位关系到教育技术研究和实践的问题域,需要也必须进行厘清和明确,所以有必要做更多的梳理工作。

      二、技术的广义定位及其对教育的支持

      以上认识的分歧,究其根本是对“技术”界定的分歧,由此也就产生了不同的技术定位和不同的教育技术观。那么,作为教育学科群中关注技术的教育应用,并从技术视角解读教育问题的一个分支,教育技术学学科对“技术”的定位到底是什么?教育技术学研究的“技术”是广义的技术,还是狭义的技术?首先我们从学科的研究历史中寻找答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