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何以未能有效变革教育的框架分析

——兼论技术变革教育的“社会变革中介论”

作 者:

作者简介:
王奕标(1966-),男,广东化州人,中学高级教师,硕士,主要从事教育信息化与教师专业发展研究,Email:gdewyb@126.com,广东省电化教育馆,广东 广州 510245

原文出处:
电化教育研究

内容提要:

计算机刚刚出现时,人们就说教育要发生革命了,但几十年过去了,教育革命也没有发生。为了回答信息技术能否变革教育,何以变革教育,为什么技术变革教育的进展如此缓慢等问题,笔者提出一个信息技术何以变革教育的解释框架,并对教育变革缓慢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最后提出技术改革教育的“社会变革中介论”:技术变革教育的根本出路在于发挥“社会变革”在技术改革教育过程中的中介和桥梁作用,最终实现教育的信息化。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12 年 05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53(2012)02-0012-04

      信息技术日益成为教育改革与实践中最显著、最活跃的变革要素,技术与教育的关系成为教育领域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之所以要这样强调,是因为在认识层面,人们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深化;在实践层面,技术对于教育变革与发展中的意义并未凸显;在理论层面,技术与教育的关系需要进一步探索。

      一、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领域遭遇的尴尬与质疑

      科技的每一次进步,都会在教育界掀起一阵不小的波澜。当新技术应用于教育领域时,人们往往寄予很高的期望,但最后都以失望而告终。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流行视听教育,人们试图将幻灯技术和电影技术引入课堂,取代粉笔和黑板,结果没有成功。之后,人们开始尝试广播电视教育,宣称学生可以在家里坐在电视机前通过看电视完成学业,“没有围墙的学校”可以取代传统的学校和课堂,但直到现在,学校和课堂仍然是教育的主阵地。从80年代开始,电脑逐步地进入课堂,90年代出现互联网,也有人憧憬用互联网和电脑取代学校、取代课堂,结果没有成功。近年来,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经过一轮轰轰烈烈的“大动作”之后,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最终没有促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终于趋于沉静,出现了“高原期”和可持续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

      人们开始质疑:虽然先进的技术手段如信息技术,确实在教育中扮演着一定的甚至是重要的角色,但问题在于技术能变革教育吗?为什么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领域的应用会面临如此的尴尬?技术在教育变革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

      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来自各方面的专家学者进行过热烈的讨论,主要的观点有:教育中的技术乐观论、技术悲观论和技术价值中性论(技术工具论),但它们似乎都不能够全面阐释技术与教育的关系。

      教育中的技术乐观论对技术应用持非常乐观的态度,认为新技术能够使处于挣扎状态的教育“脱离苦海”,能够解决目前教育领域中的痼疾,甚至所有问题,直至导致教育的全方位变革。[1]但缺乏对技术变革教育的有力论证。教育中的技术悲观论则相反,对技术应用持非常悲观的态度,认为技术对于教育变革的作用微乎其微,几乎采取全盘否定的态度,极大地夸大了教育传统对技术的制约作用,与现实明显不符。中性论者则认为,技术只是工具,本身不负荷价值,没有“好坏”、“善恶”之别,其价值体现完全取决于使用者,用得好则起促进作用,用不好则反之,关键在于恰当合理地使用。[2]这种观点将技术在教育领域应用的好坏,归因于教师技术应用能力和意愿的强弱。事实上,教师的能力和意识并不是决定应用效果的本质因素。这种观点也不能满意地解释技术与教育的关系和技术未能变革教育的真正原因。

      二、信息技术何以变革教育的框架分析

      技术乐观论、技术悲观论和技术价值中性论都不能满意地解释技术与教育的关系,是因为他们关注的焦点仅仅是“技术能为教育做什么”,而没有将技术与教育的关系放在社会系统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为了解释技术与教育的关系,回答信息技术能否变革教育体系、何以变革教育、当前为什么技术变革教育的进展如此缓慢等问题,笔者提出一个信息技术何以变革教育的解释框架,如图1。在此基础上对几个问题作出一种新的解释。

      

      图1 信息技术何以变革教育的解释框架

      (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能否实现教育的变革?

      人们一度相信:在任何条件下,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总能推动教育的变革。因此,关于人类教育的“四次革命论”非常流行,长期被作为经典并予以引用,来佐证信息技术在教育变革中的作用。但这一假设已经面临严峻的挑战。事实上,只要我们深入地考察几次教育革命的起因,我们就不难发现,虽然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对教育革命起了支持作用,但技术并不是教育革命发生的首要原因。例如,虽然文字的产生促进了学校的萌芽,但学校是奴隶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综合产物。首先,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得一部分人可以脱离直接的生产劳动,专门从事脑力劳动;其次奴隶主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需要有官员从事管理政权的活动,需要武士为保卫政权而战斗,还需要一批掌握知识的人从事各种精神、文化的活动。这些人都需要一定的训练才能培养出来,从而产生了进行学校教育的需要。又如,造纸术、印刷术和教科书为实施资本主义大众化的公共教育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条件,但这些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并不是产生公共教育首要的原因。实施公共教育,首先是因为机器大工业生产要求工人具有初步的文化以便接受一定的技术教育;其次是工人阶级的政治斗争迫使资产阶级实施公共教育;最后是教育理论与实践,特别是系统的班级教学理论的发展为普及公共教育作了准备。以上两个例子可以说明:产生教育革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信息技术起了推动作用,但不是首要的原因。因此,信息技术不是产生教育革命的充分条件和理由。换言之,如果没有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原因,信息技术直接应用于教育领域(特别是教学过程)并不能引发教育的变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