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全面推进随班就读工作面临的挑战和政策建议

作 者:

作者简介:
彭霞光,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心理与特殊教育研究中心副研究员,研究方向:特殊教育政策、随班就读、盲童教育,E-mail:xgpeng2002@hotmail.com(北京 100088)。

原文出处:
中国特殊教育

内容提要:

实施普通教育体制改革才能全面推行普通儿童与特殊儿童的融合教育。我国特殊教育相关法律法规理念上的滞后、随班就读机制体制的不健全、特殊教育经费分配体制的不完善、教师培养和培训机制不畅和普通班级班额过大等对随班就读的深入发展带来许多挑战。要想全面有效地促进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的深入发展,必须完善法律法规的建设及随班就读的工作机制和体制,全面有效地推进随班就读健康发展。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12 年 04 期

字号:

      分类号 G760

      我国传统的特殊教育形式是将被鉴定为盲、聋、弱智的三类残疾学生安置在专门为他们设立的特殊教育学校内。20世纪80年代以来,为了解决残疾儿童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入学的问题,我国开始尝试在普通学校安置残疾儿童接受教育,也即残疾儿童随班就读。近十几年来,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分析,我国随班就读的残疾儿童人数不断增加,从2001年起,我国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和附设特教班就读的残疾儿童在校生数占在校残疾学生总数的比例一直都稳定在60%以上,2010年残疾儿童少年在校人数为42.56万,其中65%左右在普通学校就读[1]。可以说,从“九五”以来,残疾儿童在校学生中,近六成以上残疾儿童少年是在普通学校接受义务教育,从数量上说,目前我国残疾儿童随班就读成为特殊教育的主体。根据发达国家特殊教育发展经验表明,残疾儿童少年在普通学校的人数无论是总量还是比例上都会增加。意大利1999-2000学年,有130146名残疾儿童少年在普通班级就读,占残疾学生总数的97.8%;只有2883名儿童少年在特殊学校或普通学校附设的特殊班级就读,只占残疾学生总数的2.2%。而2005-2006学年,有153169名残疾儿童少年在融合背景下学习,占残疾学生总数的99.3%;而在特殊教育机构就读的残疾学生有1031人,只占总数的0.7%[2]。由此可见,中国残疾儿童受教育比例的增加,在普通学校就读的残疾儿童人数无论是总量上还是比例上都应有一定幅度的提高。但就目前现状来看,由于残疾儿童随班就读政策和制度不够完善,我国实施随班就读仍存在着许多问题和挑战,在普通学校就读的残疾儿童的教育质量很难得到保证。正视这些挑战,才可能找到有效的解决措施和方法,才能真正地促进融合教育的健康发展。

      1 全面推行随班就读工作面临的主要挑战

      1.1 特殊教育法规在理念上滞后

      不可否认,我国现行的特殊教育相关政策法规在推动残疾儿童随班就读发展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无论是2006年修订的《义务教育法》,还是1990年国家颁布(2008年修订)的《残疾人保障法》都明确规定“国家、社会、家庭对残疾儿童少年实施义务教育”,也就是说残疾儿童享有与普通儿童一样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权利。然而,存在着极大的改善和完善的空间。

      2006年修订的《义务教育法》尽管规定“普通学校应当接收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适龄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并为其学习、康复提供帮助”,但由此可以解读为,残疾儿童去普通学校普通班就读(被称为随班就读)并非是每个残疾儿童都能享有的教育权利,并不具有普惠性,而只是那些“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适龄残疾儿童的一种教育权利。而且到目前为止,未出台“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国家标准,因此,大量没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儿童只能进特教学校,甚至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儿童也可以鉴定为“无能力”接受普通教育,被普通学校拒之门外。

      由于这种法理上把儿童划分为“普通”或“残疾”的标签来确定其教育归属和教育安置的做法,极大的阻碍了我国融合教育的发展,使得我国残疾儿童随班就读说得热闹,但只要涉及实质的内容,如随班就读学校经费如何拨付、教师编制如何解决、随班就读教师如何培养和培训、残疾儿童如何管理等就用词空泛或含糊不清了。如果不解决法理上的滞后,教育行政领导和普通教育工作者都仍然认为,残疾儿童就应该在特殊学校去接受教育,普通教育机构没有法定义务和责任教育残疾儿童,那么普通学校又怎能愿意接收残疾儿童入学,随班就读的普通学校又怎么能为残疾儿童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服务,真正意义上的融合教育又怎么可能实施?

      欣慰的是,为了进一步完善我国法律制度,保障残疾人的受教育权利,国家立法机关已经把《残疾人教育条例》的修订列入了立法计划,希望能在法理上有突破,真正体现所有儿童平等享受教育的权利。

      1.2 社会大众对残疾人和随班就读的接纳程度不高

      随着中国经济和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社会大众对残疾人的认识和接纳态度在不断提高,逐渐从歧视到同情、从排斥到开始接纳。然而,几千年来传统观念对残疾人的歧视很难一朝一夕就能完全转变。目前,我国社会大众对残疾人的态度大多还停留在同情、怜悯、照顾等程度,还缺乏对残疾人真正的理解和尊重。根据笔者的调查,我国某经济非常发达的地区曾经出现为建特殊教育学校征地而遭到整个地区村民的反对,其反对理由是担心残疾儿童频繁出入该地区,影响这个地区的整体形象,从而影响该地区的土地卖个好价钱,也担心给自己孩子的教育带来不好的影响。正是由于该地区村民的反对,当地政府八年迟迟完不成特殊学校的征地程序。这说明社会大众对残疾人的看法仍然相对负面,离全面接纳残疾人的社会基础相差很远。

      近二十年有关随班就读的调查研究报告分析表明,社会上大多数人对残疾儿童接受教育是支持和赞成的,但绝大多数人都认为残疾儿童应该安置在专门为他们而建立的特殊学校或机构内接受教育。2009年北京地区的一份调查表明[3]:近100%的普通学校领导听说过随班就读,但超过60%的普通学校领导不愿意或视情况而定接受残疾儿童在自己学校随班就读;近86%的普通学校教师班内不愿接纳残疾儿童就学;近30%的残疾儿童家长不愿意让自己的残疾儿童到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主要担心受歧视和教育质量无法保障;对北京、上海部分社区居民、大学教师、科研人员等访谈也表明,许多人认为残疾儿童在普通学校学习行不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