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成就代际传递的机制:资本和沟通的视角

作 者:

作者简介:
池丽萍,中华女子学院儿童发展与教育学院副教授,北京 100101;俞国良,中国人民大学心理研究所教授,北京 100872

原文出处:
教育研究

内容提要:

父母传递给子女的不仅是生理特征,各种社会特征如教育成就、社会地位等也存在代际传递的现象。从资本视角看,这种传递不仅是父母通过人力资本、文化资本实现的文化再生产过程,它已经成为一个将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转化为升学、教育机会的过程;从沟通视角看,各种资本对教育成就的影响都离不开亲子沟通和家校沟通等具体过程。资本和沟通的视角为帮助弱势群体降低教育成就的代际传递性,促进教育公平带来重要启示。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12 年 01 期

字号:

      代际传递指父母的能力、特征、行为、观念、发展结果等传递给子女的现象。儿童在各方面与父母越相似,代际传递效应越强。目前,已发现很多特征和现象存在代际传递性,如教育成就、社会阶层、文化价值、攻击行为等。其中,教育成就的代际传递就是这一研究领域中的重要研究主题。

      在社会学中,教育成就作为后致性因素,在社会地位获得、社会流动中的作用越大意味着社会的开放程度、现代化程度越高。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教育却在社会流动中扮演了双重角色:除了推动社会流动,帮助社会底层向上流动外,它正日益成为社会优势阶层实现地位继承的手段。[1]目前,社会分化加剧,教育体制受市场化的冲击,教育逐渐成为社会优势阶层利用其社会资本为子女谋求更多教育机会的手段,借此实现教育成就,最终是社会地位的代际传递。在这种意义上,教育成就的代际传递本质上就是教育不公平、社会不平等的传递。这也是该问题被许多学科共同关注的主要原因。

      国外研究者围绕教育成就的代际传递展开广泛研究并取得大量成果。一项追踪研究显示,美国父母的教育成就与其在校青少年子女的学业成就存在显著正相关(r=0.51),前者对后者的解释率达到26%;[2]英国的研究发现,父母和子女的受教育程度之间的相关为0.40;对印尼妇女的大样本研究也得到类似结论。[3]各国政府和教育系统据此推出了大量改革措施以促进教育公平。近年来一些有关政策有效性的评估研究相继发表。如研究者对英国数据的分析表明,高等教育的扩招政策并没有缩小贫困和富有家庭儿童教育成就的巨大差距;[4]通过考查从1929年到1978年出生的德国公民的教育成就,研究者发现父母教育背景对子女教育成就的影响并没有显著下降;[5]也有对20个国家进行的研究指出,父亲的教育状况影响着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和最终的教育成就。[6]在我国,教育成就是否存在代际传递现象,传递又是通过怎样的机制实现,这将是本文主要探讨的内容。

      一、我国的教育成就代际传递现象

      国内有关教育成就代际传递研究大致可分为两类:(1)比较父母受教育程度不同的个体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和受教育程度上是否存在差异;(2)检验父母受教育程度与在读子女学业成绩的关系。下面将分别介绍两类研究中的代表性成果。

      第一类,对不同家庭子女教育成就和入学机会的比较研究。这类研究结果大都来自大样本社会调查。例如,对“中国社会结构变迁调查”数据库(2001年)的分析表明,父亲的受教育程度对子女教育成就有显著影响(β=0.22);[7]2003年的全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显示,父母受教育程度不同的家庭其子女进入大学的比例不同,其中,大学家庭背景的绝对入学率为39.6%,而小学家庭背景的入学率仅为18.1%;同时研究结果还显示,基于家庭阶层的不平等水平明显上升,那些较高社会阶层,尤其是管理阶层的资源优势正逐步转化成其下一代的教育机会。[8]对全国10余个省市50所高校的学生家庭状况的调查结果也表明,父亲或母亲受教育程度不同的子女在入学机会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总的来看,父亲或母亲受教育程度越高,其子女拥有的入学机会就越多;而父亲或母亲受教育程度若在大专及以上的,其子女拥有更多的进入部属重点院校这类较高层次高校就读的机会。[9]这表明教育成就确实存在代际传递性,而且父母教育成就越具优势,其代际传递性越强。

      第二类,父母受教育程度对在读子女学业成绩的影响。这类研究关心在进入大学之前,不同教育背景家庭的子女在学业成绩上是否已经表现出差异。国内学者研究证实,父母受教育程度与子女学业成绩之间存在显著相关(r=0.31)。[10]对371个城市家庭的研究也得出类似结果:父亲和母亲受教育水平与儿童学业成绩存在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35和0.32)。当我们以学业成绩区分出优、中、差三类学生,比较三类学生父母的受教育程度时,发现父母教育背景与子女学习成绩的关系更加直观。分析结果显示,72%的优生父亲具有大学及以上学历,只有8.0%的父亲受教育水平为初中及以下;而相应的差生父亲却有一半以上(52.0%)都是初中及以下学历,只有4.0%具有大学学历,其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同样,学习优秀儿童的母亲半数以上具有高等教育经历(51.6%),而差生母亲却有将近半数(46.4%)只有初中及以下学历。[11]对来自全国29个省市近80所中小学的数学奥林匹克竞赛选手家庭背景的研究发现,这些数学成绩优异的儿童大都来自高学历家庭,其中,父亲受教育程度在大专以上的占63.4%,高中的17.1%,初中8.5%,小学及以下的10.8%。[12]这些研究结果显示不同教育背景家庭中子女的教育成就差异早在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中就已表现出来。这一结果和国外相关研究一致。[13]

      综上所述,在中国现阶段的确存在教育成就的代际传递现象,那些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父母,其子女在学习成绩、教育机会和最终教育成就上都表现出优势,父辈的教育成就在子代得以继承和延续,从而完成了教育成就的代际传递。

      二、教育成就代际传递的机制

      教育成就代际传递研究的另一个主题就是代际传递是如何发生的,即研究代际传递的发生机制。不同学科的研究者对此做出不同的解释。社会学者从“资本”的视角来分析教育成就代际传递的机制,而心理学和教育学者则从更微观的个体间“沟通”层面阐释传递机制。

      (一)教育成就代际传递的“资本”视角

      “资本”最初主要是作为经济学的概念使用,指商品生产和交换过程中所产生的剩余价值,具体表现为物质的、经济的资源。而到了20世纪60年代,资本理论的发展进入了崭新的阶段,相继提出了人力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等非物质的资本形式。许多社会学研究者在考查家庭背景与教育之间关系时都提到过各种“资本”的作用。例如,科尔曼认为家庭可以为教育提供三种资本形式: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14]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也区分了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15]我们认为不同形式的资本在教育成就代际传递中发挥作用的机制有所不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