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

作 者:
梁工 

作者简介: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河南 开封 475001

原文出处:
外国文学

内容提要:

神话是世界文学最初的源头,对后世文化和文学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两千多年来,尤其是18世纪以降,一系列学术流派相继提出以神话为研究对象的神话学或比较神话学理论,不断加深了人们对神话的认知。中国神话与希腊神话、希伯来神话既有诸多共性,也有不少个性,其个性在神话的系统性程度、神话表象的形态特征、主神的特点、神话凝聚的民族精神、神话影响后世文化的程度和范围等方面表现出来。


期刊代号:J1
分类名称:文艺理论
复印期号:2011 年 05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G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529(2011)01-0128-07

      略说

      神话(Myth)是人类最古的文化遗产,是世界文学的最初源头,对后世文化和文学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两千多年来,尤其是18世纪以降,一系列学术流派相继提出以神话为研究对象的神话学(mythology)理论,不断加深了人们对神话的认知。神话学的研究对象既包括狭义的具体神话,也包括广义的一般神话。考察一般神话离不开比较方法,故神话学又兼为“比较神话学”(comparative mythology)。中国神话与希腊神话、希伯来神话既有诸多共性,也有不少个性,其个性在神话的系统性程度、神话表象的形态特征、主神的特点、神话凝聚的民族精神、神话影响后世文化的程度和范围等方面表现出来。

      综述

      关于神话

      神话是先民描述和解释世界起源、自然现象、社会生活和人生奥秘的故事或传说。与神话关系最密切的文化形态是宗教,相对于宗教的象征性行为是仪式、象征性场所是庙宇、象征性膜拜对象是偶像,宗教对其神祇事迹及神人关系的象征性讲述即神话。宗教的仪式、庙宇、偶像一类外部形态可能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消亡,这时它的神迹讲述却会因其内在的生命力而流传下来,成为传世的文学遗产。

      神话的内容是以神或超人为中心的各种叙述,时常伴以非凡、神奇或超自然的事件和环境。神话的基本表现手法是幻想和神化:先民受生产力水平低下的限制,无法科学地解释外物和自身,便借助于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力和社会现象拟人化或拟神化。然而透过荒诞不经的情节,神话在本质上往往与创作主体的历史性和民族性相联系,传达出特定时空中的特定民族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特定理解。

      神话是人类思维水平和语言能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这时人们已经初步形成有关自然、社会和人类自身的种种神秘观念,并能以语言表达那些观念。神话的出现与人类征服自然的实践活动密切相关,人们为了获取必备的生产和生活资料、满足温饱需求、支配自己的命运,不得不对自身和外部的世界加以解释,以求在一个想象的天地中寻得出路,与种种异己力量达成和谐统一,乃至战而胜之。

      神话的体裁是远古诗歌或散文,属民间文学创作,笔录成文前多在民间长期口耳相传。神话与传说、史诗、传奇小说、民间故事、童话、寓言均有所不同:传说、史诗、传奇小说常以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人物和确曾发生过的事件为基础,再增入某些想象性因素而编成。民间故事和童话有时也讲述非同寻常的人物和事件,甚至表现深邃的寓意,但往往带有娱乐性质,而缺乏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寓言重在阐发某种道理或哲理,通常缺乏神话的宽广视野。

      就文本的内容分类,常见的神话包括解释宇宙、自然和人类成因的起源神话,表现上帝、天神行迹及其与世人交往的神话,述说为人类创造或带来文明的非凡人物即文化英雄的神话,颂扬救世主开创理想国的神话,思考天意与命运、再生与复活、记忆与忘却、暂时与永恒的哲理神话,有关国王、宗教创始人、圣徒、隐修士的神话,以及各种类型的变形神话。

      神话不同程度地兼有阐释、审美和教育等多重功能,既是说明事理的哲学,也是诉诸情理的艺术和规范伦理的道德。就其性质或功能考察,芬兰民俗学家杭柯(Laurey Hunker)归纳出十二种类型:1,作为认识范畴来源的神话;2,作为象征性表述形式的神话;3,作为潜意识投射的神话;4,作为世界观、人生观整合要素的神话;5,作为行为特许状的神话;6,作为社会制度合法化证明的神话;7,作为社会契合标记的神话;8,作为文化镜子和社会映象的神话;9,作为历史状况之结果的神话;10,作为宗教传播手段的神话;11,作为宗教形式的神话;12,作为自我结构媒介的神话。

      神话不但是一种文学样式,还是一种构思模式和修辞手段。就构思模式而言,后世表现异常情节和神奇人物的作品有可能借鉴了神话思维;就修辞手段而论,那些异常情节和神奇人物得以呈现的文学技巧则可能被追踪到神话创作。基于这样的理解,卡夫卡描写人变甲虫的《变形记》、乔伊斯借鉴奥德修斯归乡情节的《尤利西斯》、马尔克斯运用超现实神秘寓言方式写成的《百年孤独》,都有“现代神话”的称谓。

      近代以来,每每被诉诸神话学解读的古代典籍之一是圣经。圣经的根本特质,在于它兼为神圣文本和世俗文本的二元性。作为神圣文本,它被信徒尊奉为“上帝圣言”的载体,由此导致一种“信仰的诠释”(hermeneutics of faith):即从信仰出发,出于印证和捍卫信仰的目的进行诠释,认定其中类似于神话情节的超自然描写本是确曾发生过的事实。但同时圣经又是一部呈现为白纸黑字的实体性世俗文本,是与荷马史诗、莎士比亚戏剧等凡俗经典有着充分可比性的普通书籍,完全可以运用相同的方式进行解读。这导致一类“怀疑的诠释”(hermeneutics of suspicion),特点是以理智质疑任何超出直观经验的知识,首先是那些非理性或神话式的神迹奇事。

      18—19世纪学者赫尔德、施莱尔马赫、哈斯(R.Haas)、施特劳斯(David F.Strauss)、勒南(Ernest Renan)等对圣经神话批评均有重要贡献,其中施特劳斯的成就最高。(梁工:180—201)施特劳斯在《耶稣传》(1835)中,称“神话的观念”是打开“福音书中神迹故事和某些反历史观念”的钥匙。(210)20世纪神学家布尔特曼(R.Bultmann)创立了“神话破译”(demythologization)释经法,尝试运用存在主义哲学,对耶稣的神奇降生和死后复活等神话情节做合乎现代科学的解读。(168—96)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