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艺术与阐释性批评

——多媒介语境下艺术评价机制之探析

作 者:

作者简介:
蒋原伦,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原文出处:
文艺研究

内容提要:

当代艺术是一个多媒体的复合品,无法用传统的规范和传统的批评来约束它。影响当代艺术的因素很多,相比传统艺术,当代艺术是他律的艺术,与这种艺术相对应,需要一种新型的阐释性批评,阐释性批评为形形色色的当代艺术作品寻找合法性和历史的合理性,因而也改变了批评的方向。


期刊代号:J1
分类名称:文艺理论
复印期号:2011 年 05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一

      网络曾有传言,说王小丫的国画习作拍得4800万元,叫人将信将疑,说与几位朋友听,他们也是目瞪口呆,但是居然没有人敢肯定这是讹传。不必说“将疑”之点,声名卓著的国画大师中有几个人的画作能拍到4800万?张大千、齐白石、徐悲鸿等,也不过在近几年间,才攀上千万元的价码。单说“将信”的部分:信的当然不是王小丫的画技,信的也不是王小丫的名气(她的名气是在电视主持领域中确立的),信的是金钱的力量和金钱的嚣张,在今天人们充分领教了金钱呼风唤雨的能量,对于它的到处兴风作浪,可谓司空见惯,难不成它选中王小丫的画作?又有什么出其不意的诡异动作?

      当然后来事情表明,这只不过又是一条赚取眼球的假新闻,但是,这类假新闻的出笼和流传,自有其背后的道理,这讹传多少是一种预告,似乎预告着艺术自律的时代的终结。

      笔者曾在一文中论及,大众文化是他律的文化,即当代大众文化既不是在传统的精英文化的基础上,也不是在通俗文化的基础上生长,而是在高科技、电子媒体、商业运作及社会情景的互动过程中应运而生①。同样,当代中国艺术也是他律的艺术,它不是在阿多诺等十分强调的“艺术自律”的氛围中演化或蜕变而来,而是在房地产业和金融业的突起和令人目眩的商业化运作中迅速膨胀。这里不涉及当代艺术家个人的修养和艺术水准,也不讨论当代艺术可以不可以或应该不应该委身于某些暴利产业和当今的暴发户,只是想探析当代艺术评价机制的某些成因和背景。

      中国新一代艺术家在90年代中期还是聚集在都市边缘的画家村里身无分文的寻梦人,尽管他们十分努力。但是短短十年工夫,其中不少人靠着同样的努力(有的将精力依旧放在作品上,有的则放在运作和经营上),已是腰缠万贯的富翁或大富翁,而这十年工夫,正是房地产业和金融业飞黄腾达的时期,这不仅仅是某种巧合,应该说正是后者的发达提供了当代艺术生长的肥沃的土壤。特别是房地产开发商,他们就是当今时代的超人,生生地在神州大地造起了成百上千座水泥森林。他们想拆就拆,想建就建,劈山填水,摧枯拉朽,楼想几多层就几多层,价想拉几多高就几多高,地心引力对他们几乎不起作用。几十年前的大跃进民歌,有对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的形容:“叫高山低头,河水让路。”“喝令三山五岳开道,我来了!”这些浪漫主义的颂词,今天正可以现实主义地移用到房地产商的头上,十分贴切。

      现在他们觑中了当代艺术,成为当代艺术展的赞助人,正可谓风云际会,当然更有内在的理由:1.当代艺术的起点低,有很大的发展空间;2.房地产业给当代艺术以展示的空间;3.最关键的是,有多大的发展空间就有多大的利润空间。

      指出当代艺术和房地产业的同存共荣关系,并不含有褒或贬的意味。作为商品的艺术作品,从来就和市场及利润有着密切的关系,当然就和有钱人、企业家、金融家等(有品位的或无品位的)有着密切关系啦,特别是价值连城的艺术品,某种意义上就是金融的衍生品。

      不过,今天的情形还是与以往有所区别。以往艺术品价位的高低虽然由市场来决定,但是背后有着一套复杂的机制在起作用,并非像股票那样可以由某些投资集团联手拉高或随意压低。这里涉及近几百年来发展起来的艺术自律的观念和力量,如精湛的技艺啦,艺术品的“灵韵”啦,独特的艺术价值啦……这些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传统和力量及由此建立起来的艺术评价体系,渗透到艺术市场中,左右着艺术品的价位,有时还掩盖了影响艺术品价位的其他的因素。掩盖实际上是一种平衡,平衡着金钱、权力、情感、经验、个人偏好和艺术规范等诸方面,看起来像是作品的艺术价值决定着它的市场价位。这也是艺术自律能够确立,并与资产阶级文明一同发展的缘由②。

      然而,当代艺术的迅猛突起,作为一种异己的力量,打破了原有的平衡,使之容易向现实情景倾斜,向金钱和权力方面倾斜。

      说当代艺术是一股异己的力量并不是指艺术家而言的——艺术家们更愿意在艺术自律的氛围中生活,因为只有这样,他们才更有话语权和自主性,这里所说的异己力量是指当代艺术领域的涉及面、广泛性和媒介的多元性而言的,这种领域的广泛性和媒介多元性,使得原有的艺术规范无所适从,艺术的评价体系难以建立和统一,所以那些被掩盖和平衡的力量,如金钱和权力等就显露出来了,这情形有点像某些影视作品的操作模式,投资人要求导演必须用自己指定的人选当主角。这种局面在二十年前是难以设想的,或者是被掩盖得较为严密,不那么赤裸裸,大致维持着艺术的尊严。

      二

      当代艺术是一个多媒体的复合品,内容极为庞杂,装置、行为、摄像、雕塑、建筑、观念、景观等等无所不包,虽然从理论上讲,当代艺术不排斥传统的架上画,但是,传统的架上画在许多当代艺术展中不仅没有独尊的地位,有时还被挤到边缘,甚至往往被挤没了踪影。架上画地位的变化,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不过说到“艺术自律”,还得从传统的经典艺术作品说起,因为艺术的内在规律,就是在这类传统和经典作品中演绎出来的,并且是在几百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中逐步建立起来的。在西洋画中,今天习以为常的透视法则,也是经过几代画家的努力,才逐步确立的。例如按照流行的看法,“透视法的发明是在15世纪初,大概1415年到1450年之间,地点是佛罗伦萨”。法国艺术史家阿拉斯在认可这一看法的前提下,引用了另一位前辈研究者的说法,认为首先使用纯粹的“中央单焦透视法”绘制的作品是安布罗焦·洛伦泽蒂在1344年创作的《天神报喜》③。这样算来,也有百把年的光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