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JO 文献标识码:A 我们如何看待自然决定着我们创造什么样的艺术。为什么古希腊的多神论带来的是视觉艺术的全盛,而古希伯来的单神论导致的却是对文字的膜拜?中世纪,在超验神学的支配下创作的绘画中,出现在背景里的人物形象譬如圣母玛利亚、复活的基督、圣父及圣徒,远远大于出现在画面前景里的人物形象——那些罪人、供奉者和凡夫俗子。然而到了文艺复兴时期,人们的神学观又发生了变化,人们开始意识到上帝并不是一种超验的存在,他其实和自然、人类是相与为一的;这一新型的神学观在绘画创作中则表现为“透视”的出现:画面形象遵循着近者大而远者小的一般规律。可见,地心论的宇宙观诞生的是一种艺术;日心说的宇宙观诞生的是另一种艺术;而宇宙无中心观诞生的又是一种艺术。 如果我们的自然观是扭曲的,我们手下的艺术也将长着一副扭曲的表情,它们或许与日常的经历、常识、有意味的活动毫不相干,甚而与人性相疏离。那些曾经灿烂辉煌、拥有古老文明的国度或许有一天会不知不觉地走到灵感的尽头,她们受到千百年来观念的抑制,再不能从大自然中挖掘出新鲜的花样。这些我们也可以在现代主义发展的脉络中深刻地体悟到。 现代主义的诞生使得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此同时,人类谋生和获取财富的方式也与以前大大不同。从蒙昧的远古时代到传统的农业社会,人们始终过着一成不变的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以耕种为治生之本。从词源的角度而言,“自然”和“物质的”这两个词恰好反映了古代人的自然观。“自然”源于拉丁语natus和natura,意为“出生”。“物质的”源于希腊语phuein,有“产生”、“使生长”的意思。由此可见,自然产出万物并哺育万物成长,因而生生不息地繁殖是大自然的属性。就连金属,人们也认为是由大地母亲孕育、孵化出来的。大自然的丰富物产养育着我们,而人类劳作在这片大地上,春耕秋收,创造出生机勃勃、富庶丰裕的生活。 18世纪启蒙运动时,理性、科学逐渐替代了神学、宗教。以往自然的、田园牧歌般的乐天情怀被一种机械的、宿命式的忧郁所笼罩着;古人眼里不息繁衍的自然顷刻之间变成日用日少、终究会消亡的自然,物质世界不再丰裕而逐渐呈递减式发展。隶属18世纪理性的演绎法实际上就是一个减法过程,因为它最终得出的是唯一的、必然如此的结果。在科学实验中,每个过程都应该独立进行,如此一来才不至于鱼龙混杂、彼此混淆,同时也更方便我们对单一的、清晰的、重复出现的结果进行描述、测量,对单行、单线的因果关系进行可靠地论证。譬如我们可做如下推论:“存在=可知=可预知=唯一因”,根据这个公式,除了可知的事物之外,其他任何事物都是莫名不可知的,是虚无的幻象,或者因为现实条件的限制还未能勘察、研究到。 尽管局限是不可避免的,但人们仍就此做出了不少成绩。人们研究可知的事物,论证事实的合法性,这促使了许多伟大的发现,大大增加了人类的知识和幸福指数。但话又说回来,俗语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还有一句说:“手拿一把锤子,眼前所见之物悉成钉子。”早期科学也有自身的局限性,它只能研究这样一类始于不稳定性而终于单一、消歇状态的事物,譬如:倾斜平面上运动的球,它一直滚动、滚动直至停滞、抵达终点,再不能向前行进;当反应成分的能量达到平衡,形成暂时停止的、最低状态的化学反应;一卷弹性终会消耗殆尽的弹簧;在金属罐装煤气的一端加热致使热量在器皿中再分布,直至整个器皿的内部温度达到持衡。在生物科学中,动植物的适应性变化也是有固定结局的:作为固定物种的一员,每一个生物体在历经发育、成熟之后会迎来其功能最为齐备、完美的一刻(其完备程度取决于它所处的环境和邂逅的机遇),而后,它就将衰颓、死去。热力学第二定律是这一时期科学理论的集大成,它使人们充分认识到随着时间的流逝,宇宙万物都逃脱不了消逝的宿命。于是,一度活跃烂漫的大自然如今却变得死气沉沉、毫无生机;因为从某种程度上说,科学所能发现的总是会腐朽的。 在这种观念下,经济就成为竭泽而渔、奴役自然的罪魁祸首。要获得生存,要创造财富,我们就不得不向大自然索要。我们开采金属供人类使用;挖掘煤炭资源,燃烧以驱动引擎(其理论依据是热力学第二定律);我们采掘表土,因为它肥沃;雇用年轻力壮的工人,因为他们可以最大限度地创造利润;消耗纯净的空气和水,因为它们有自洁功能,可以处理污秽。我们还想方设法通过金融利润体系获得更多的金钱——这一人类履行义务和进行交易的媒介;甚至也不放过时间,通过契约和长期合同来完成对它的驾驭。 值得重申的是:从原始的自然观到宿命的决定论这一观念的深刻转变确实为人类带来了许多裨益。人类最好的结局不过是不可遏止的衰颓,最坏是陷入种族灭绝式的疯癫,反正人类只能束手无策、坐以待毙。工业革命给予了数以亿计的人以生命、自由和尊严,延长了人类的寿命,解除了无数的患难和苦痛。从中我们也更加了解大自然,她并不脆弱,相反,她坚韧而仁慈。但同时我们也充分感觉到现代化进程中深刻的隐患和不和谐,这使我们陷入了矛盾、煎熬之中。劳动价值论就是在这个大环境中诞生的,它以劳动时间和劳动强度去衡量财富。这一理论一旦成为经济学的基础原则,就无疑使个人、阶级、种族之间成为争夺有限资源的对手、仇雠——这同时导致19、20世纪出现了一些畸形的意识形态,如社会达尔文主义、斯大林主义和纳粹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