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学隐喻图画的比较研究

作 者:

作者简介:
高维,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 210097;李如密,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 210097

原文出处:
上海教育科研

内容提要:

对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的职前教师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在职教师所作的教学隐喻图画的研究发现:许多职前教师和在职教师在创作教学隐喻时存在困难,且二者的教学隐喻差别明显;教学具有无限的复杂性,教师需要创造多个隐喻才能更全面地认识它;教学隐喻具有个体性的特点,不同的教师往往对教学有不同的隐喻,即使有相同的隐喻,不同教师对其的解释也不尽相同。针对以上发现和问题,教师教育者可以采取一定的策略和方法,帮助教师创作符合自身教学的隐喻,并引导其在创作、分析和讨论教学隐喻中反思自身的教学观念,从而促进教师形成更合理的教学观。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11 年 11 期

字号:

      教学隐喻图画是指教师①用简笔画来描述自己对“教学是什么”的理解,并配以文字,对图画进行解释,形象、生动地表达其教学的观念形式。教学隐喻图画所包括的鲜活的图画,以及辅助的文字描述,有利于作者将自己的教学思想或教学实践形象化,从而促进其强烈的情感体验和认知冲动,进而促进深层的教学反思。同时,教师教育者也可以通过教师们创造的教学隐喻图画,来研究教师的教学思想和实践现状,以便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目前,国外有研究者运用计算机、多媒体,在PPT中加载图片、图形和叙词,来对职前教师的教学思想进行研究。[1]本文将对作为职前教师的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和作为在职教师的教育硕士三种不同类型的教师以及不同教师个体的教学隐喻图画进行比较研究,以求对教师教育有所启示。

      一、教学隐喻图画的整体考察

      本文作者之一(李如密教授)在给不同类型的学生开设教学论课程时,要求学生创作反映其教学思想和实践的教学隐喻图画,并将创作和分享教学隐喻作为课程的重要内容。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收集到了大量由学生创作的教学隐喻图画。我们在这些作业中,选取了三种不同类型和层次学生的教学隐喻图画,以进行比较分析。具体情况如下:(1)南京师范大学2005级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21人。作业时间为2007年9~12月。(2)南京师范大学2009级教育学硕士研究生14人(其中,课程与教学论专业11人,教育学原理专业3人),这些学生都是应届考取硕士研究生的,没有教育工作经验。作业时间为2010年3月。(3)南京师范大学2009级全日制教育硕士52人(其中农村教育硕士10人),这些学生大都有3年以上工作经验。作业时间为2010年3月。

      (一)数量统计

      基于对教学隐喻图画的定义和理解,我们对符合要求的作业进行了统计。结果如表l所示:

      

      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小学教育本科生、教育硕士的有效作业份数分别为11、14、24份,有效率分别为78.6%、66.7%、46.2%。学生能否按照老师的意图完成教学隐喻,一方面与学生数目、教学组织形式等因素有关。教育硕士的作业有效率较低主要是由于其班级学生数太多,教学组织较为松散,一些学生没有当面明晰教师的作业要求(一些教育硕士旷课,作业要求由他人传递,难免丢失信息量,甚至造成偏解)。另一方面,其也与个体的素养有关。不过,总体来看,创作教学隐喻图画对于许多人确实有一定的难度。

      本科生14份有效作业共创作40个教学隐喻,平均每人创作2.9个隐喻,教育硕士次之,平均每人创作1.8个,而教育学硕士平均每人仅1.2个。教师在教学和布置作业时,只是要求学生用图画的形式来表达自己对“教学是什么”的理解,并没有说明画几幅简笔画,创作多少个隐喻。从隐喻创作的数目上看,这是否体现了本科生在想象力方面的突出优势呢?教育学硕士普遍创作一个隐喻的情况值得我们深思。

      (二)内容概览

      各类学生共创作了95个隐喻图画。笔者从自然事物与现象、人类生活事物与活动以及抽象符号三个方面对其进行了分类。如表2所示:

      

      以上来源于自然事物与现象的隐喻有11个,来源于人类生活事物与活动的隐喻有80个,而以抽象符号表达的隐喻有4个。显然,以人类生活事物与活动来表达教学观念的隐喻占到了绝大多数。值得注意的是,小学教育本科生创造的隐喻中,来自自然、生活和抽象符号的隐喻分别为6个、30个、4个,来源较为广泛,体现了丰富的想象力。相比之下,教育学硕士生的隐喻仅来自于自然和生活两个方面,而教育硕士的隐喻几乎全来自于人类生活事物和活动。教育学硕士广泛地阅读各类逻辑性的、分析性的尤其是具有本质主义取向的教育理论书籍,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对教学的想象力。而教育硕士长期为教育教学事务缠身,致使其隐喻具有浓厚的生活味,缺乏自然的诗意和灵动。

      总体来讲,这些隐喻五彩缤纷,主要来自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两颗重叠的心”的图画出现的次数最多,为9次,体现了作者们对教学是心与心交流和交融的活动的认识。与此同时,用“流水线”、“舞台独奏”来批判机械、刻板的教学的隐喻,用歌唱、绘画等艺术活动来类比教学的隐喻的数量也较为突出。

      二、教学隐喻图画的内容分析

      通过对以上教学隐喻图画的具体分析和归纳,可得出如下四个方面的发现:

      (一)职前教师大都难于创作反映教学整体图景的隐喻

      优秀的教学隐喻图画是某种教学观念的浓缩,是对某种教学观下的教学整体图景的描绘。其通常包括诸多教学要素及其组合,并能够较全面地反映创作者的教学观念。但在对所收集资料的初步分析中,我们发现,许多学生创作的隐喻往往是对教学的某一个侧面的表达,而不是对教学整体图景的表达。因此,我们依据学生创作的图画及其文字描述,确定了其表达的范畴归属。这些范畴包括教学过程(教学整体图景)、教学功能、教学目的、教师和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环境、教学评价、教学艺术等。统计结果如表3所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