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087(2011)01-0001-05 长期以来,教育哲学成为哲学家的专利,局限于概念的、范畴的玄思与逻辑推理,使教育哲学成为哲学家的“自娱自乐”,远离着教育实践,失去了观众——广大的教师。谈到教育哲学,一线的教师首先感到的是深奥、空洞、没有用,故对教育哲学不热爱,也不想学。即便有教师认为教育哲学很重要,但也认为哲学晦涩、艰深,担心学不会,更不知道何时需要哲学,如何运用哲学。那么教育哲学是否只是哲学家的“专利”?一线教师是不是需要教育哲学,为什么需要教育哲学?教育哲学对他们有什么价值?怎样学习和研究教育哲学?这些都是学习教育哲学之前必须解决的,它关系到教师对教育哲学的理解,影响他们学习教育哲学的动力。 一、教师为什么需要教育哲学 教师需要教育哲学,因为教育活动蕴含着哲学,不了解教育哲学,就无法很好地从事教育活动。正如美国教育哲学家奈勒所说,“那些不应用哲学去思考问题的教育工作者必然是肤浅的。一个肤浅的教育工作者,可能是好的教育工作者,也可能是坏的教育工作者——但是好也好得有限,而坏则每况愈下”。[1] 我们从事的教育活动,表面看来,很具体,很操作化,它与高深的教育哲学,似乎扯不上任何联系。我们在从事这些具体活动的时候,也没有刻意地以某种哲学理论为指导,很多的活动都是一种惯习,自然而然。这些活动表面看来是不自觉的,但只要我们不断地追问,其背后都有一个哲学的假设。例如,如何对待学生?有人认为必须严加管理,甚至不惜使用惩罚;有人认为要尊重学生,不仅不能惩罚,甚至不能批评,主张赏识教育。为什么同样是管理学生,会有截然不同的做法呢?根本就在于所持的人性观、教育观不同。前者把人性看作恶的,人性中“有不安分的种子”(赫尔巴特),教育就需要依靠外在的灌输、约束和管理;后者把人性看作善的,教育就是人性的一种自然涌现,因此,要尊重学生,满足人性发展的需要。再如,为什么有的教学强调死记硬背,有的教学强调主动建构?这与对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地位的认识有关,也与所持的知识观有关。前者认为,知识是客观事物的反映,知识是客观的、唯一的、普遍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所以,知识无法创造,只能记忆,如果不是死记硬背,最后的也是有意义记忆。后者认为,知识是人对事物的反映,人的主观经验不同,其对事物的反映不同,因此,知识是主观的、个人化、情景化的经验建构。在这种知识观看来,没有僵死的普遍的知识,知识都是个人建构的。其实,任何的教育活动,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的,只要我们不断追问,其背后一定是哲学的问题。教育行动如何,取决于我们的哲学选择。我们的教育行动之所以没有意识到背后的哲学问题,是因为我们更多的是靠缄默知识、靠经验行动。我们缺乏明确的反思意识,这并不等于说我们的行动没有哲学依据。 教育活动需要哲学,还因为教育是一种价值选择与判断。教育与“教唆”同是“教”,但教育有“育”的引导,使其区别于“教唆”。“育,养子使作善”。育是一种教人为善的价值引导,这使得教育不是一种技术,而是一种指向善的伦理关怀活动。教育在于追求一种美好生活,引导学生成“人”。任何的教育都是施教者认为的“好教育”,都体现着他们的价值选择和判断。什么是“好教育”,成“人”应该追求什么,成什么样的人?对这些教育问题的回答,是由教育哲学来完成的,教育哲学有助于教师的价值选择和判断。没有哲学思考的教师,是一个盲目的教师,虽然做了,但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做,做得对与错、好与坏,也无从判断。这样的教师就是奈勒所说的,“好也好得有限,而坏则每况愈下”。 正因为教育活动背后都蕴藏着哲学问题,所以,从事教育活动者不能不学习哲学,哲学能使一个教师变得更好,工作变得更有智慧,更有创造性。教育哲学对于教师的价值或功能在于: 第一,反思教育实践背后的理念。哲学不是一堆哲学知识,不是哲学家言论和思想的汇集,哲学更是一种审视和反思的态度。教育哲学也是教育者走入教育生活、进行教育活动的一种姿态。教师不只是寻找“我怎么做,做的方法和策略”,而还要思考“我为什么这么做,这样做的理据何在?这个理据合理吗?正当吗?它反映了一种什么样的教育追求、教育信念?……”反思是哲学的本性。教育哲学作为教师的一种反思生活,就是不断地追问“为什么”,在追问中反思“我做的是不是合适”,“我应该怎么做”。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凭借的是经验,是个人的实践知识、缄默知识,“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教师做了,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做,做的道理何在?教师只追求怎么做得更好,追求一些技术和细节上的问题,即便是我们现在进行的教学反思,也只是反思一些具体的操作细节,不追问和反思行动背后的理念和思想基础。其实,理念决定行动。改变行动,必须从改变理念开始。教育哲学的反思,直指实践经验、教育方法、技术、策略赖以存在的前提和根基,也即不断追问教育实践经验、技术与方法背后的本源性追求,它使我们的教育之思触及教育之根,回到教育的原点,直抵问题的实质。对教育理念的反思,能够使我们超越经验的狭隘性、褊狭性,以整合的观点来认识教育、回到教育的原点,提升教育实践的品质。 第二,明了教育的价值和方向。奈勒说:“个人的哲学信念是认清自己的生活方向的唯一有效手段。如果我是一个教师或教育领导人,而没有系统的教育哲学,并且没有理智上的信念的话,那么我就会茫茫然无所适从。”[1]教育的行为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行为,其目的性和意识性不仅表现在“我知道我在做,我是为了一定目的而做的”,而是要知道“我为什么这样做?我这样做是要追求什么?我追求方向的正当性何在?”教育哲学作为一种规范,就是要为教师的行为提供指导和帮助,但这种指导不是操作性的技术和方法,而是一种发展方向和原则。教师的教育行动需要明确“好教育的标准”是什么,其教育行动,就是努力实现“好教育”。但这种好教育的标准,不是教育哲学家强加于教师的,而是教师的内在标准,教师不是某一哲学家思想的实验场,而是自己内心信念的执行者。教师是自我信念的主体,而不是他人思想的被动执行者。因此,每个教师都需要有自己的教育信念,有自己的教育哲学,有自己的教育追求,有自己对好教育的判断。教育哲学对教师来说,是教育者的个人哲学,是教育者自我生成的教育哲学,是教育者的教育信念和教育追求,它对教师从事思想深刻和目标明确的教育活动至关重要。一个没有教育哲学的教育者,如同一个没有信仰和追求的人一样,其教育活动必然是盲目的,教育生活必然是暗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