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10年的教师质量决定着中国教育的成败

作 者:

作者简介:
周洪宇,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原文出处:
人民教育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11 年 06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里,有一处地方值得注意:第四部分“保障措施”的第一章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放在了“保障经费投入”的前面。这样的排序,表明了国家对于教师队伍重要性的深刻认识,“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办好教育,教师是关键”。

      今年10月15日,陈小娅副部长在出席“教育发展战略与教育质量”石家庄论坛时,明确指出:“未来10年的教师质量决定着中国教育的成败。”

      确实如此,教师队伍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各类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的质量,关系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与教育公平的实现,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我们需要深入思考:如何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如何在未来逐步完善相关政策,进一步提高教师队伍质量?

      实施教师准入制度,把真正的优秀人才遴选进教师行列

      《教育规划纲要》指出:“完善并严格实施教师准入制度,严把教师入口关。国家制定教师资格标准,提高教师任职学历标准和品行要求。建立教师资格证书定期登记制度。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和资格认定,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按规定履行中小学教师的招聘录用、职务(职称)评聘、培养培训和考核等管理职能。”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家标准、省里组考、县里管理”的教师准入制度。

      我国实行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已十多年,对提高教师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我国仍处于教师专业化的初步阶段,教师资格证书制度所规定的入职门槛仍然过低。

      查看相关规定,我们发现:首先,教师资格考试的对象是针对学历不达标的公民,而非所有申请者。其次,教师资格考试科目、标准和考试大纲是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审定”而非“制定”。这就意味着全国各地的教师资格考试科目、标准和考试大纲只要达到教育部的审定要求,是可以不一致的。而教师资格作为一种法定的国家资格,一经取得,就在全国范围内不受地域限制,具有普遍适用的效力。也就是说,各地对申请者的能力、水平要求不一致而获得的教师资格证书,在全国范围内具有同等的效力,这无形中降低了教师资格考试和教师资格证的公信力。

      从考试的实际操作来看,各地教师资格考试的科目基本上只有教育学、心理学。这势必难以真正考查出申请者做教师的能力和水平,必然带来教师资格证书制度自身的贬值,损及通过实施教师资格证书制度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的初衷。

      同时,国家教师资格证制度仍是以学历为本位的制度,即便是实行的教师资格考试,其要求和标准较国家其他职业资格考试诸如律师职业资格考试、会计资格考试、医师资格考试等的要求相对较低,与国际水平差距就更大了。而且对师范生的要求更低:他们只要取得相应的学历,普通活过关,基本上就能获得教师资格证书,这不能不影响我国教师队伍的专业化程度。

      所以,在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过程中,我们建议建立全国教师资格统一考试制度。要求所有申请进入教师职业的公民,在学历达标的前提下,必须参加全国教师资格统一考试。考试成绩达到录取分数并经认定合格的人员,由教育部授予教师资格证;教师资格考试由教育部安排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每年举行一次。每年报名、考试时间由教育部统一规定。当考试合格、面试过关之后,再经过一年的试用期,确系具备当教师的基本条件与素质,方可申请教师资格证书。取得教师资格者,平时由区县主管,学校使用,必要时由地市统筹调动安排。

      鉴于目前的教师资格考试仅考教育学和心理学,难以真正鉴别学生是否具有入职教师职业的能力和水平,建议适当增加能考查申请者当教师的能力和水平的科目,如将教育法规作为考试科目。

      从长远来看,未来(即2020年后)还可以考虑进行如下改革:第一,实行教师资格证分层分类制度。既要有幼儿园、小学、中学、职业学校、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证书,又要有普通、特别、临时教师资格证。第二,分段进行教师资格考试。第一段考试主要考教育学、心理学和课程与教学论方面的知识;第二段主要考学科专业知识,如将来要教语文的教师就考语文、历史、政治、哲学等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将来要教数学的就考数学、物理、化学、计算机等理科方面的基础知识;第三段进行主要教学技能测试,如测试普通活、演讲、辩论、说课、讲课等。第三,实行教师资格证有效期制和更新制,打破教师资格终身制,到期后要进行资格重新认定,对于不合格的教师要注销其教师资格。

      我们坚信,只有适当提高教师职业的入职门槛,建立健全教师准入制度与退出制度,才能不断地将真正的优秀人才遴选进教师的行列,从而促进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

      实行教师定期轮换流动制度,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教育规划纲要》明确要求,要“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和校长流动机制。城镇中小学教师在评聘高级职务(职称)时,原则上要有一年以上在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任教经历”。这对于促进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为落实教师定期流动轮换制,我们建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