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价值研究:教学论亟需深入关注的领域

作 者:

作者简介:
赵文平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课程与教学研究院08级博士生,主要研究课程与教学论

原文出处:
当代教育科学

内容提要:

教学价值研究是教学论亟需深入关注的领域。教学活动是一项价值关涉的活动,当前教学实践中的价值困境发人深省,历史中先哲们的教学价值思想为我们开展教学价值研究提供了基础。教学价值研究的主要问题域包括教学的价值、对教学的价值与教学中的价值问题三个方面。开展教学价值研究,需要以马克思主义价值学说为指导,同时吸收其他学科的先进理论成果;以中外优秀的传统文化为参照,注重借鉴历史经验;以变革性教学实践活动为基础,密切关注实践中的价值问题。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11 年 05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教学是一种事实性存在,也是一种价值性存在。在教学实践行为的背后总是有着某种价值在作用,“任何‘教学事实’的背后,或支撑起‘教学事实’的,都是教学生活中的人的价值选择。”[1]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价值创造和实现的过程或活动。以往研究者们更多的是关注那些看得见的外在的行为事实表现,而对内在于教学中的隐性价值力量关注不足。随着教学论研究主题的深化和视域的开阔,教学论不仅仅局限在事实性研究之中,也在关涉着价值性问题的生成。教学价值问题是教学论亟需深入研究的领域。

      一、教学价值研究的必要与可能

      (一)教学活动是一项价值关涉的活动

      自有教学实践活动的诞生,就有教学价值问题的存在。教学并不是一项只有事实和行为而不关涉价值的活动,而是价值负载的活动。教学活动的价值属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教学目标具有价值性。教学目标是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个体发展需要的一种具体化,有什么样的社会发展需要,就有什么样的教学目标;有什么样的学生个体发展需要,就有什么样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确定实质上是一个价值博弈的过程。例如,永恒主义教育流派在教学目标上主张传播真理性的知识,促进学生理智的发展;而社会改造主义教育流派在教学目标上主张推动社会的变革,重建理想的社会。其次,教学内容具有价值性。在知识浩如烟海的年代里,学校教学内容如何选择和组织,实质上是依赖于一定价值取向的,之所以选择这样的内容,而不选择那样的内容,这实质上是一个价值问题。社会批判理论通过知识社会学的视角对这一问题有所解释,他们认为,教室的知识几乎都不是磋商的结果,而是学校强加的意义或特定的行为方式;教学知识是社会关系结构化的成果,国家社会意识形态主导着教学知识的选择和生成。再次,教与学的活动方式具有价值性。采取什么样的教与学活动方式,是教师独白式的灌输,抑或是师生之间的互动,还是学生独自的探究,这仍然是一个价值问题。第四,教学评价活动具有价值性。评价本身就是一种价值评判,我们依据什么标准来衡量一堂课是成功的,是以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行为表现和认知变化为标准,还是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教学秩序的开展和控制为标准,还是以其他内容为标准,究竟什么样的教学是成功的教学,这样的评价实质是一项价值判断活动。总之,教学活动是一项价值活动,这在客观上要求我们关注教学价值研究。

      (二)教学实践中的价值困境发人深省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以及对外开放力度的加大,我国社会涌现出了多元价值取向。目前中国民众中四种价值观念并存:国家提倡的主导价值观念、市场经济价值观念、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念以及西方文化价值观念。[2]由于多种价值取向的存在,使得社会生活中衍生出多元化的社会思潮。传统社会的封闭性被打破,开放性日益彰显,一元化色彩渐趋消解,取而代之的是多元化的凸现,人们的价值差异凸显,价值冲突也日趋频繁,并向更大的范围和更深的层次上扩展,对学校教育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一,在主导意识形态上,一方面是整个学校系统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连贯式教育;另一方面是学生存在着怀疑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情绪。其二,在文化选择上,一方面表现为困惑彷徨,无所适从,不少青少年迷失了价值选择上的方向,弱化了基本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能力,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显得匆忙轻浮、轻率从事;另一方面表现为优柔寡断、迟疑不决,缺乏对目标的思考与自信,从而带来价值选择中的冲突与悖论。其三,在西方“淡化意识形态”思潮的影响下,部分青少年在思想信念上出现动摇,并呈现出不稳定、无中心、多样化的状态,精神家园迷失,内心冲突加剧。

      这些社会中的价值困惑对学校教学活动产生了相当大的冲击。长期以来,教学论试图探究一种因果关系的存在,力图寻求中性的、不受人的主观性影响的经验的存在,旨在解释、预测经验,并构建由经验证实或证伪的理论体系。这种科学化追求将价值问题排除于教学之外。而事实上,特别是在今天复杂多元的社会文化生态环境影响下,教学活动中存在着许多价值冲突和价值混乱的困境。例如在《愚公移山》语文课上,教师严格按照教学大纲,把与社会要求相符合的那种“有恒心”、“有毅力”的观念试图灌输给学生。但有的学生却不以为然,认为愚公为什么不搬家,太愚蠢了;有的学生问:“愚公那么有毅力,但是到底还是借助神的力量,而神又真的存在吗?”这实质上是学生的价值系统与课程文本所承载的文化价值系统发生冲突,所反映的主流社会意识形态的价值取向与多元化的市场经济下的价值取向的并存。面对这样多元复杂的文化价值取向,学生该选择什么?信服什么?学校课堂中又如何教会学生选择恰当的文化价值取向?

      我国学校课堂改革与发展,面对复杂的文化价值选择,却缺乏主动应对的准备:“我们的学生既缺乏对世界文化的判断、选择和认同,也缺乏对民族文化的理解、接纳,还缺乏对丰富文化资源进行选择的能力和跨文化的交流能力。”[3]。具体到现代课堂教学这一层面上,教材中所传递的主导价值取向受到来自学生多元化价值体验的极大冲击,课堂教学如何教会学生进行合理的价值选择?课堂教学如何教会学生理解多元化的文化价值?课堂教学恐怕不再仅仅承担着知识传授的任务,还要肩负着教会学生价值选择和文化理解的使命,复杂多元的社会文化生态环境给学校课堂带来了新的挑战。

      (三)先哲们的教学价值思想为当前的教学价值研究提供基础

      在我国的传统教学价值体系中,伦理道德的规范和养成是教学的主要价值。教学目的体现在使学生“明人伦”、“化民成俗”、“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教学内容主要是“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五常”(仁、义、礼、智、信)。尊重教师的社会地位,突出教师的权威,如《学记》中指出,“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总的来看,我国传统教学价值体现出社会本位、群体本位、教师本位、注重伦理道德的养成、重群体轻个体、注重外在价值、强调课程的道德提升价值、启发与灌输并重、多限制少自由、封闭保守、知行结合、勤勉苦学、以道德成就状况为评价尺度、以考试为评价手段等基本特点。[4]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