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0186(2011)01-0050-05 2010年11月4日至5日,由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承办的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教学论专业委员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暨第三届课程与教学论博士生论坛在南京市召开。本届年会的主题为“中国本土教学思想与当代教学改革”。四个专题为“中国传统教学思想及其当代发展”、“西方教学理论及其本土化”、“教学理论与教学改革”、“教师专业发展”。本届年会共收到各类论文近270篇,有来自全国各地80余所高等院校、中小学、科研单位以及出版机构的400多名代表与会,在收录论文篇数、参会人数、办会规模等多个方面都创造了新的纪录。 一、当代中国教学论学人学术思想的研讨 本届教学论年会特别安排了一个环节来向与会代表尤其是年轻的研究生代表介绍为我国教学论学科的建设和发展起到奠基作用的学人的学术思想和成果。与会代表认为,这是一个独具匠心的环节,因为“当我们总把目光投向历史投向西方的教育家去研究他们的教学论思想时,我们却常常遗忘了让我们真正受益的我们自己身边的教育家的思想光芒”。[1] 张敷荣、李秉德和王策三三位先生作为较早从事教学论研究的学者,是我国教学论学科建设和发展的奠基者中的杰出代表。靳玉乐、李森认为,张敷荣先生的教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七个方面:大教学论观;教学与课程的交互作用观;全面发展的教学目的观;合作、互动、对话的教学过程观;因“学”论“教”的教学关系观;主体性的学生观;旨在促使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评价观。其教育教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爱国主义和共产主义精神的理论基石;批判、继承与创新相统一的方法论原则;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的精髓;致力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的动力。李瑾瑜认为,李秉德先生提出了教学“七要素”说,并据此建构了自己独特的教学论学科体系,他强调要“用自己的眼睛看我们的教学现象,并且用我们自己的头脑来对之进行分析”。他还倡导教育研究者“除教育知识外,要尽可能掌握一门专业学科”。李秉德先生的研究之路便为我们树立了榜样,他虽然专业出身于纯粹的教育,但是他在小学语文阅读和识字教学、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改革等方面都进行了系统深入的探讨,得到国内同行的广泛赞同和响应。王本陆认为,王策三先生毕生致力于研究两大问题,即如何克服简单化的知识教学倾向和如何克服轻视知识教学的倾向。王策三先生的核心教学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对全面发展教学目的的阐述;关于教学认识的教学基本理论;提倡多样综合的教学模式以及对教学改革的深入研究。三位先生为教学论学科的发展所作出的重要贡献和在研究中所体现出来的高尚的人格魅力,在与会代表中引起强烈的反响。 二、中国传统教学思想及其当代发展 (一)对传统教学思想的认识 董远骞教授在《中国教学论史》一书中曾指出:“教学理论是近现代的产物,在古代并没有这种理论体系而只有教学思想。”[2]与会代表基本上认同这一观点,在谈及传统时大多使用了“教学思想”而不是“教学理论”。那么,在全球化的境域中,如何认识我国的传统教学思想呢?杨启亮认为,本土教学思想是本土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渊源,也是它实现真实创造力的文化根基,但是,中国教学思想不可能只是中国本土教学思想,而是还包括那些已经“化为中国本土的”教学思想。这些异质文化生成的教学思想,是否可以称中国教学思想,关键在于它们是否以中国本土教学思想为根基,在文化的濡化与涵化过程中“化为中国本土的”,如果缺失了这个根基,只是食而不化的异地移植,就不能称为中国教学思想。任海宾认为,我国古代教育从一定意义上看,是一种道德教育或伦理教育,整个教学体现出的重要特征就是伦理性,具体来说,主要有儒家教学伦理思想、道家自然主义教学伦理思想、法家法制主义教学伦理思想及唯物主义倾向教学伦理思想等,提出以伦理的维度和视角对古代教学思想进行脉络的剪辑,对教学伦理思想进行全面的梳理和反思,是当前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还有代表专门就儒家、墨家、道家教学思想等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二)传统教学思想的当代境遇 近百年来,各种西方先进的教学理论基本上在我国教育界占据主导作用,甚至出现“言必称欧美”,一再批判否定自己传统文化的倾向。杨启亮指出,如果这一倾向继续发展下去,批判会逐渐演绎成冷漠,而冷漠自己的文化,会让许多年轻人连批判自己文化的基础也失落了,其结果是销蚀了自我文化尊严感,也让自我文化殖民心态悄然滋长起来,自然也遮蔽了本土教学思想的生命力。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在理论研究上对传统教学思想有所“漠视”,但是在教学实践中传统教学思想一直以潜隐的方式发挥着作用,这也吸引着很多与会代表对古代典籍里所蕴含着的教学思想以及有代表的思想家的教学观进行了深层次地发掘。陆明玉从事实性认识、关系性认识和价值性认识入手对《学记》中的教学思想进行结构化的分析,并提炼出了包括“天启式论断与类推式逻辑”、“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人性假设”在内的方法论特征,并认为《学记》中的教学思想对当代教学研究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李如密提出,除了重视儒家这一条主线之外,已经被长期忽略的禅宗也理应进入我们研究关注的视野,并以生动的实例对《坛经》里“慧能以悟成祖,也以悟教人”进行了分析,认为其“顿教”具有重视禅机的把握、问答机智而犀利、唤醒个人自我体验、不受文字拘束等特点,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教学方式,对我们进一步追寻教学智慧有很好的启示。刘伟对孟子的乐教思想进行了个性化的分析,认为,孟子乐教思想其深层意蕴是人的发展,其载体和外在表现形式是社会活动的利益追逐,时至今日,乐教应该是一种教师追求教学利益,实现自身发展的思想和行为。还有代表对一些思想家的学科教学观进行了阐述,比如吴文认为颜之推的语言教学思想对攻克“哑巴”英语学生培养模式、改变死记硬背的词汇学习方式、提高学生阅读能力都具有相当的启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