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之主阵地:未来课堂研究

作 者:

作者简介:
张际平/陈卫东,华东师范大学 教育信息技术学系,上海 200062

原文出处:
现代教育技术

内容提要:

课堂作为实施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是人们研究任何教学环境最重要的对象之一。忽略对课堂的研究,任何教学与课程的改革与提升都是无法有效实现的。文章提出的未来课堂概念,是将课堂视为教与学活动的主阵地,力图从理论与实践层面来探究未来课堂应该具备哪些重要特征,尤其是关注未来课堂的人本性、生态性、智能性、混合性,开放性、互动性等多个维度,同时涉及未来课堂的物理架构、标准规范、互动方式以及教与学模式等方面的探究。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11 年 02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0)10—0044—07

      引言

      “课堂的本质应该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生命体,这个生命体的主角就是充满好奇心和怀有学习热情的学生,以及启发学生学习的教师和辅导者”(吴兆颐,2009)[1]。课堂对学生应该是自主和开放的,这样的学习环境才有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帮助他们具有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并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集体精神,为创造和谐社会和促进全球和平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现代教育理念均强调:教学中要重视学生探索知识的过程;关注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拓宽学习的领域;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和情绪体验,使学习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这些理念催生人们必须对新教学环境的关注,尤其是教学主阵地的课堂,正如郑金洲教授较早就指出:“现有课堂的教条化、模式化、单一化、静态化的特点导致无论在课堂物理环境上还是在心理环境上均需要做出相应的改变才能满足现代教育的要求”(郑金洲,2001)[2]。虽然,人们已经通过较大的努力对传统课堂环境进行一定的改造(尤其是在技术条件装备方面),但本质上目前的课堂教学多数还停留在以老师对学生单向式传授为主,缺乏以人为本、学生主导、自主、主动、探究、互动等的学习模式。而未来学习则强调以下特点:“多元化教学培养学生信息应用能力,能从搜集、整理、评鉴到应用信息发挥创意解决问题,鼓励主动学习、善用科技工具来做沟通与创意思考。所以将科技工具运用在教学上,且强调团体的交互式教学,并配以学习者为中心设计的教材,创造出协同、合作的虚实整合的学习环境,将是未来课堂的规划之重要规划架构”[3]。

      未来课堂研究虽然刚刚起步,却已成为教育技术学科研究的一个新领域(陈卫东,张际平,2010)[4]。作为能满足多种不同形式的知识交流,舒适、方便、人性化的未来课堂应成为教学的主阵地,研究未来课堂将有助于我们进行有效的教学,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并创构出能够体现以人为本,师生和谐的教学过程和环境。

      一 未来课堂的概念界定及特性

      关于未来课堂(教室)概念的界定,国内外这方面的论述并不多,Clayton M.Christensen,Michael B.Horn and Curtis W.Johnson在“Disrupting Class”一书中指出未来课堂是一个集成了技术与软件,提供给学生一些替代方法和选择以达到规定的目标的课堂。它们鼓励形成一个让学生一起工作计划,分享经验和教训和进行概念化的学习,而不是单纯记忆一些信息的环境。[5]

      美国每日论坛报(The Daily Tribune)“Classroom of the future,here,now”一文指出未来课堂是一个学习环境,采用创新的教育活动,从课堂管理到教学的所有方面提高对技术的使用。它能使教学者和学习者成为优越的学习环境的一部分。[6]

      台湾的《启动学习革命》一书中认为“未来教室=无所不在的学习环境+电子书包+随意教室+远距实验室+高互动教室+相连教室”。在未来教室里,无处不可以学习,还可以跨班际、校际甚至国际,进行交流。[7]

      台湾的陈曼萃认为,所谓未来教室,是指这样一种教室环境,教学上,希望由过去单向的讲述教学,转变成为师生有趣与互动的学习模式,引发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进而启发学生的创意与思考;同时让学生有更大的自由可以依自己的喜好选择学习及探索的方式,以多元的管道汲取知识,包括使用各类的硬件载具,如计算机、学习机、电视、手机、电子书等(陈曼萃,2009)。[8]

      笔者通过对国内外现有未来课堂研究项目及文献的研究,结合我国国情,认为未来课堂(future classroom/classroom of the future)是基于“教育要面向未来”和近期“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中“把提高质量作为未来教育的战略重点”、“以人为本”、“创新人才培养”思想对未来主要教学场所进行创新而提出的,它将以人本主义、互动、环境心理学等相关的理论和信息、智能、人机交互等技术为支持,以如何充分发挥课堂组成各要素(人、技术、资源和环境等)的作用,以互动为核心,旨在构建充分发挥课堂主体的主动性、能动性,和谐、自由发展的教与学的环境与活动。[9]

      关于未来课堂的特性,David Miliband在学校的创新性设计中提出未来课堂应该体现出漂亮、激发灵感、可适应的、可持续的、兼容、新鲜的、安全的、灵活的、信息通讯技术能动的、多用户、有趣的、令人愉快的、曲线的、不断成长的、自然的特征。[10]

      笔者在“未来课堂的定位及特性”一文中曾对未来课堂的特性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与传统课堂相比,未来课堂的特性主要体现在未来课堂的人性化、混合性、开放性、智能性、交互性和生态性等方面。[11][12]

      未来课堂的人性化主要体现在未来课堂的设计应更多地体现对于组成课堂主体的教学者与学习者的关注。在相应技术的支持下,在技术设计与应用上更多地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包括活动课桌椅的人机工程设计,使用设备与技术等的人性化设计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