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目前,素质教育推进难,原因在于实践中还没有探索出培养人的有效途径。解决这个问题应该从更为深层次的本体论去研究。 一、人需要什么样的教育 人为什么需要教育和人需要什么样的教育,是由人的本质规定性决定的。人之所以需要教育是因为人是区别于世间一切他物的特殊存在。高清海先生的“类生命”理论认为,人不仅具有动物的“种生命”,而且具有只有人才有的“类生命”,人是有着双重生命的存在。类生命超越了自然给予的种生命的局限,是一种人的自我创生的自为生命,是人的本质所在。人不满足于像动物一样地活着,而是要创造自己的价值,追求其生的意义。“种生命与类生命的分别,可以从我们平常所熟悉的个体生命与社会生命、物质生命与精神生命、自然生命与文化生命、自在生命与价值生命、本能生命与智慧生命等的区别中去理解。”[1]这里的社会生命、精神生命、文化生命、价值生命、智慧生命等从不同侧面反映了类生命的特性,是人对自我本能生命的延伸和超越,这些不能从种生命中带来,而需靠后天去形成、创造。显然,人后天所形成的类生命离不开教育,人通过受教育获得类生命并提升类生命质量。动物不需要教育,因为动物与其生命活动直接同一,种生命是其全部。马克思说:“动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它就是这种生命活动。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志和意识的对象。他的生命活动是有意识的。”[2]人把生命活动变成自我意志和意识的对象,人能够主宰自己的生命活动,人是自我创造、自我规定的生命。类生命是人之为人的生命,类生命的特性是教育的依据和前提,类生命涵容了丰富的内容,其特征如下。 第一,自为性。类生命是人创生的,是人所特有的,因此,具有自为性。动物完全依附于环境而生存,在它出生不久就能在其本能的调解下独立生存。动物不会改变它所生活的环境,它只能适应并成为环境中稳定不变的部分。人的本能适应能力比起动物来则低得多,人不仅不为环境所控制,而且能够通过劳动主动地去改变环境。马克思说:“可以根据意识、宗教或别的什么来区别人和动物。一当人们自己开始生产他们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时候……他们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3]人不是自然进化完成的作品,人是自然进化基础上自我创造的作品,人通过劳动生产活动改变自然环境、变革自然、否定自然,从而创造自己的生活、自己的生命。这种生命是自我支配、自我主宰、自我做主的,因而是自为的。 第二,生成性。种生命是自然给予的,对于动物来讲是一种先天规定,具有相对固定性,对于它的后天活动没有直接关系;类生命是人自己创造的,没有先前规定性。“人怎样去创造自己的生活,人也就有着怎样的本质和特征……而人的类本质却是随着人及其活动方式的变化而处于不断变化中的。”[4]因此,类生命不是定型化的存在,而是具有开放性、不确定性、无限可能性。类生命是人在创造性活动中不断生成的,它随着人的变化而变化,随着人的发展而发展。类生命始终处于不断生成、发展、日益完善的过程。 第三,自由性。马克思说:“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5]自由是对依赖、限制的突破和否定。人的生产活动从本质上说是对自然的否定性活动。人不是一切顺应自然,完全听命于自然,在自然面前束手无策;而是突破了自然的限制,把自己的生命、生活、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从而实现了马克思所说的自由和自觉。“人凭借这样的活动,不但创造了人的生活、人的生存环境、人的对象世界,也创造了人的本质即人本身。”[6] 第四,独特性。生命个体是有差异的存在,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自然生命中,而且更重要的是体现在类生命的自为性及生成与发展过程。人在追求、信仰、思想观念、知识、智力、体力、能力、心理、兴趣爱好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使个体生命具有独立个性,人有着富有个性的个体活动、个体生活、个体创造,正因如此,人的生命才丰富多彩,个体在无限多的个性中去体现自己、实现自己、完成自己,并以其差别性、多样性、对立性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 第五,完整性。人是自然存在、社会存在、精神存在的统一体,人有着丰富的精神世界,人的信仰、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构成了人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成为人活动、创造的向导和指引。人是一种精神存在,只有人才有精神,动物没有精神。从某种意义上讲,精神是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一部人类文明史也就是精神进化史,马克思所说的“人化自然”即是人的精神属性某种意义的外化。 第六,创造性。类生命在自为性、生成性、自由性、独特性、完整性中体现了创造性,创造体现了人生的重要价值和生命的意义。人们不满足于当下现实的我,就要追求自我实现,自我实现就是自我否定、自我超越。否定和超越是创新和创造的本质。创造是人的本性,人总是在不满足于现状中,否定和超越、创新,追求更新更高的目标,实现其意义和价值。 类生命的上述特性也就是人性,教育必须在充分把握人性、尊重生命的基础上,把人培养成人。其一,教育要把人看做人。人的生命是自我生成和发展的,有其自主性和自由性,任何野蛮、粗暴的外在限制、干预和强迫,都可能使生命成长发生变形和扭曲。人不是物,不能以物化的方式对待人,人有“自我”性,有自己的思想、态度、选择、理想,有自己的身心发展规律,人的发展也是自我生命实现的过程。要充分认识人的发展的可能性、变化性、无限性,要为学生预留发展的空间,为学生指引发展的方向。要充分考虑每个学生的独特性,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适合的环境。因此,教育必须尊重人的生命,尊重人的一切生命特征。其二,教育要点亮人的生命之灯。人为什么活着,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这些问题是每个人一生当中都要认真思考和正确对待的问题。教育要使人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感悟人生的意义,从而热爱生命,追求人生的理想、价值以及人的生命质量和幸福生活。要加强人文精神的培养,使学生富有饱满的人文情怀和高尚的人格,自觉追求真善美,具有健全丰富的精神世界,而不是技术世界的“单向度的人”。其三,教育要点拨生命智慧。智慧是人的生命的要素,但需要在生命的流动中生成。智慧往往隐含在知识和文化之中,学生智慧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中知识的选择和教育者的点拨。所以,教育中既要选择有价值的文化,又要在文化的传承中开启智慧。同时,教育还要融入生活,只有在生活中学生才有切身体验,从而采撷和生发智慧。有了智慧才可能过好人生,创造更大价值,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的本质。智慧人生是生命的最高境界。其四,教育要培养人的自由精神。自由是人的天性,也是精神的本然状态,人只有在自由的精神状态下,才能使能量得到最大释放,实现精神的升华和跃迁,产生技术的发明和创造。自由是创造的前提,是人自我发展的基础。人是精神的存在,教育要肩负起培养人的精神世界的使命,而自由是人精神解放和良好发育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