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学”的成因与现代意义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云梦学刊:社科版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J1
分类名称:文艺理论
复印期号:1996 年 10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摘要:歌德提出“世界文学”思想的论题,是欧洲商业变革加速了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的历史产物。“世界文学”概念的渊源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古代,各民族文学的世界性交流的历史进程,导致了一种近代意义上的世界文学概念的诞生。别林斯基把世界文学思想形成的原因归之于历史发展的既定过程——历史发展必然要沿着统一、分离、再在更高阶段上统一的道路前进。人类的“普通人性”是“世界文学”产生的基础;世界正在走向综合,“世界文学”是其发展的一个必然产物。

      关键词:世界文学 渊源 歌德 别林斯基 普通人性

      “世界文学”概念的始作俑者,是世界文坛巨星歌德。1827年1月31日歌德在自己的寓所与秘书爱克曼谈话时说:

      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说,诗的才能并不那样稀罕,任何人都不应该因为自己写过一首好诗就觉得自己了不起。不过说句实在话,我们德国人如果不能跳开周围环境的小圈子朝外面看一看,我们就会陷入上面说的那种学者气的昏头昏脑。所以我喜欢环视四周的外国民族情况,我也劝每个人都这么办。民族文学现在算不了很大的一回事,世界文学的时代已快来临了。现在每个人都应该出力促使它早日来临[①]。

      同年,歌德在评述自己的《塔索》法文改编本时,又说了这样一句话:

      一种普遍的世界文学正在形成,其中替我们德国人保留着一个光荣的角色。[②]

      显然,歌德的“世界文学”思想,是作为一个独特的概念来使用的。它既不是指“从远古到今天世界上所有文学的总和,”[③]亦或地球上各个国家和民族文学的相加,把“世界文学”看作是个标志文学地理范围的概念;也不是“一般地只包括经过时间检验证明其伟大的文学”,亦或“主要研究经过时间考验,获得世界声誉并具有永久价值的文学作品。”[④]歌德提出的“世界文学”思想,是人类文学思想史上的一次革命,一次进步,一次飞跃。它的现代意义主要是从宏观把握上来观照世界文学发展的共同规律和特殊规律,具体阐明世界文学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一

      历史地看,歌德提出“世界文学”思想的论题,是欧洲商业变革加速了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的历史产物。1789年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用革命手段摧毁了封建统治,为法国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开辟了欧洲资本主义发展史上一个新时代。在这次革命的影响下,欧洲其他许多国家反封建斗争高涨,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展开。正如列宁所指出的:“这次革命给本阶级,给它所服务的那个阶级,给资产阶级做了很多事情,以至整个十九世纪,即给予全人类以文明和文化的世纪,都是在法国革命的标志下度过的。”[⑤]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产生了深远影响,它震撼了欧洲封建统治,在欧洲很多国家里掀起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开辟了资本主义在欧洲广泛发展的新阶段。歌德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开放的时代,德国在走向世界,世界在走向德国。在这个时代里,“人们必须用另一个本质来衡量自己的本质,必须向别人敞开思想”,以利奋发图强,励精图新。此时此刻,最先感觉到时代脉博跳动的世界文坛巨星歌德,他看到了:在德国许多外国作家比本国作家更受德国读者的欢迎,荷马、拜伦、司各特、杨格、莎士比亚、卢梭等作家的作品在德国读者中风靡一时。歌德本人也曾花费很多精力翻译了伏尔泰、狄德罗的作品。同时,由于斯达尔夫人的介绍,歌德的作品誉享全球,经过译介并在英国、法国广为传播,《塔索》、《浮士德》等在巴黎上演,就曾引起过轰动,拿破仑在戎马倥偬中还把《少年维特的烦恼》带在身边。歌德提出“世界文学”话题的那天,正在阅读一部中国传奇。这部中国传奇据传是《风月好逑传》法译本,给歌德留下了第一印象是:“中国人在思想、行为和情感方面几乎和我们一样,使我们很快就感到他们是我们的同类人”;[⑥]接着,歌德就文学题材的道德意义,将法国诗人贝郎瑞的作品与这部中国传奇作了比较,并且断言:“我愈来愈深信,诗是人类的共同财产。”[⑦]

      歌德时代的德国是一个狭隘的民族主义很有市场的国家。1806年,法国在耶拿战役中击败了普鲁士,把莱茵河和易北河之间的各邦组成莱茵联盟。10月底法军占领了柏林,次年拿破仑又击败了俄国,于是法、俄、鲁三国签定了《提尔西特和约》,根据和约的规定,俄国退出了反法联盟,并且承认法国的一切国外占领地,法国则从以不干涉俄国侵占瑞典、土耳其领土和独霸东欧作为酬答。普鲁士在这场战争中丧失了二分之一的领土,付出了一亿法郎的赔款,还要裁减军队,拿破仑以被普鲁士侵占的波兰领土组成华沙大公国,并且在德国境内建立了威斯特发利亚王国。在这种情况下,德国的民族意识自然被激发起来,无论是一般市民还是文学家都表现一种激昂的爱国热情。与整个欧洲其他国家一样,德国的民族解放运动在广泛展开。费希特(1762—1814)在1807年发表了著名的《告德意志国民书》,号召人民起来抵抗法国的侵略,争取德意志的统一,联邦制也正是从这一时期开始酝酿起来的。在德国文学界,这一时期涌现出了一大批爱国歌手,诸如恩斯特·莫里茨·阿恩特(1769—1860)、台奥多尔·克尔纳尔(1791—1813)等,他们反抗法国侵略,号召人们起来行动,他们中间,有人写出爱国诗歌,有人挖掘中古时代的文学遗产,有人搜集和整理了民间童话和民歌。也有个别作家在反对市侩习气,揭露社会不合理现象的作品中显示出现实主义的因素。毫无疑问,这些创作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符合人民的意愿,在德国走向统一的进程中起了进步作用。但是,也从他们的作品中流露出了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想,特别是当时的一些三、四流作家,他们视野狭窄,出于一种盲目的排他主义立场,搞一种闭锁的排外文学,在他们眼里,只有德意志的东西才是优秀的,似乎外国的文学作品,不管其进步与否统统也和侵略者手里的洋枪洋炮一样是侵略日尔曼民族的工具。歌德针对这种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潮,进行了无情的批驳。他说:“我们德意志人假如不将自己被束缚的目光投向外部世界,那么必将使自己陷入固步自封的境地。”“所有的文学,如果不受外部的清新空气的吹拂,它自己就会从内部退化。”针对德意志作家狭隘民族主义创作思想的蔓延,有可能导致自己国家文学创作的颓化的情况,提出要将“目光投入外部世界”,吸收“清新空气的吹拂”,实际上就是倡导打破封闭的与世隔绝的体系,使世界走向普遍联系的时代。

      二

      其实,人类文学思想中的“世界文学”概念的渊源,一直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古代。亚、非两洲的各大洲的各大河流域是世界文化的发祥地,世界文学的滥觞;欧洲的古希腊文化、罗马文化与与早期基督教文化又是西方文化的源头。在这些土地上产生的《圣经》、《山海经》、《罗摩衍那》、荷马史诗、伊索寓言等,既是这些民族的产业,又是人类的文明,还是世界的文学。然而,人类物质生产的不断发展,也会为新时代的降临创造新的历史机遇:15世纪与16世纪之交,热那亚人哥伦布在美洲大陆上第一次留下了欧洲人的脚印(1492),葡萄牙人达·伽马直接航行到达印度,结束了欧洲与南亚、东亚地区(如印度、中国)等进行商业贸易和文化交往长期由阿拉伯人垄断的历史(1497),受雇于西班牙国王的葡萄牙人麦哲伦完成了人类第一次环绕地球的航行(1522)——世界第一次拉开了神秘的帷幕,以它完整的、真实的面貌出现在人类面前。几乎与此同时,资本主义在西欧各国如雨后春笋般兴起。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建立和发展,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结构机制发生了巨大变化。人类文学多中心、分途发展的历史进程陆续归于中断;随之而来的世界范围内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一体化趋势,使所有民族文学的发展,不仅受到本民族的物质生产的制约,而且受到他民族的物质生产的制约;不仅受到本民族的精神文化中其他领域的制约,而且受到他民族的精神文化的制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