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虽小却好,虽好却小” 谈当代文学作品,大言高论多矣,可惜大都只能在极小的圈子里有点市场,供互相褒贬、聚讼。原因明显: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空论太多,文多生造,缺少说服力,感染力。每读清末刘熙载《艺概·词曲概》中这几句:“齐梁小赋,唐末小诗,五代小词,虽小却好,虽好却小,盖所谓‘儿女情多,风云气少’也。”便觉神往。神往它的“虽小却好,虽好却小”的辨析,也神往它的对“儿女情”与“风云气”之多少的评价倾向。很明白,他认为所举这几个时期的小赋、小诗、小词,不仅篇幅小、容量也小,不能不说其价值还是比较小的。但“虽小却好”,其中艺术上有的可称精品。而艺术上的精品,与还具有磅礴大气的艺术精品尚不是同一个等级的成果,所以又说:“虽好却小。”这些小赋小诗小词在他心目中乃“虽好却小”的成果,并非第一流。 把“儿女情多,风云气少”的作品看成二流之作,不属上品,刘熙载赞同梁代钟嵘《诗品》对张华的评价。上面所引刘氏这几句话原是从钟氏的评语引发出来的: 晋司空张华,其原出于王粲,其体华艳,兴托不奇,巧用文字,格为妍冶。虽名高曩代,而疏亮之士,犹恨其儿女情多,风云气少。谢康乐云:“张公虽复千篇,犹一体耳。”今置之中品,疑弱,处之下科,恨少,在季孟之间耳。(《诗品》卷中) 钟氏所以认为张华的诗不属上品(他评诗分为上中下三品,略同于现说一、二、三流)主要即因“其儿女情多,风云气少”。“儿女情”指男女间的私人感情,“风云气”指某种大气候,奋发迈进的精神状态。儿女情与风云气原不能对立起来,并不是无所联系,但在联系之中,从作品的效果看,侧重在哪一方面,是重在儿女私情,还是在私情的表现中,仍可以让读者感受到时代社会的脉搏,是写了儿女情又深深把时代社会的生活状态和发展要求显示了出来,就显然和只重在儿女私情的作品不一样。钟氏认为张华的诗在两者的联系中儿女情多了些,风云气却少了些,“兴托不奇”,即格调不很高,思想深度不足,也单调了些,所以只能放在中品,在中品里还是较弱的。他说,若把张放到下品里去就有点亏待他,故仍列张在中品里了。所以仍能列入中品,是因张诗艺术上相当精致,能“巧用文字,格为妍冶”,而且也不是没有一点“风云气”,只可惜少了些罢了。钟嵘《诗品》中很多新意,其重视风云之气,认为诗应吟咏情性,重在自然英旨,反对堆砌故实,多被音声拘忌,对当时评论著作中的弱点缺点,都勇于一一指人道书直言指出,可谓批评史上一位大家,他如此评价张华,在一般原理上我认为无瑕可击。他要求甚严,评自汉至齐的五言诗,列入上中下三品的诗人共只122人, 其中上品11人,中品29人,下品72人。被他列入已不易,列在中品甚难,如曹丕、嵇康、顾恺之、陶潜、鲍照、谢朓、江淹、任昉、沈约等都在中品,班固、曹操、王融等等则更在下品。他所评是否公允早有些异议,这里不论,他对张华如此安排却是有其明确见解,决非故意贬低而然的。 我认为钟嵘的见解还很值得今天借鉴。古人论文,多言简意赅,不要误解他们所肯定的“儿女情”会包括今天多见的借口描写人物性格,表现社会生活的需要,实际只是在迎合低级趣味而谋利自肥的色情本能描写在内。这种描写不惜毒害青少年身心,败坏社会风气,与纯真、健康的儿女情是两回事。也不要误解他所重视的“风云气”会是“文革”那样昏天黑地的暴戾之气,“以阶级斗争为纲”那样的摧残国家、社会、人民一切生机的带来巨大灾难的什么云水怒和风雷激。今天的风云气自应反映人民义无反顾要求深入改革,为老百姓说话,争取应有权利的内容。 回到我想谈的对十多年来文艺创作的观感,总的说比前三十年有了很多进步。证明多元、多样是发展的必然,不可逆转。多数是万虑而一致,殊途而同归,要求改革发展。禁区逐渐减少,可以有点不同声音,文艺工作者不必总是临深履薄,心情比较自在,有了积极性,这些都是进步。由于各种原因,例如社会风气不佳,贪污腐败未减,分配不公,对文教事业投入太少,影响生活,烦躁、不安、顾虑等仍多存在。能坚持长期努力下去的还不多。表现在创作成果上,“虽小却好”的作品不少,毕竟“虽好却小”,正如钟嵘之视张华的诗,勉强可以置在中品(二流)罢了。有些作者,仍浮在人民海洋面上,随风飘荡,至今尚未有作品较深反映出近半个世纪来中国大地上这许多急剧重大的变化,变化中人民的希望与痛苦,我看如能较深反映出其局部真实,也当视为一点突破。带着枷锁当然怎能写好。目前评论所受商场影响最大的便是学会了充满夸大虚假和哥们气息的包装和炒作,负责的评论过多为传媒的宣传性报导所替代,未免人情大于原则,宣传重于探讨。在这种实际情况下,暂时还未能出现又好又大的真正一流作品,并不奇怪。人们可以制造出一些泡沫文学,把“虽好却小”甚至谈不上好的说成“里程碑”“史诗”之作,但真正一流的作品是只能在作家有深厚的生活基础,有说真话的勇气,有出众的艺术修养,有宏观视野并有精益求精的精神支持下才能产生,而且又在有更为宽松、自由的外部环境支撑下才能实现的。 毕竟我们已有了十多年来的进步做基础。“虽小却好”的中品之作多起来,多元多样之作多起来,已是进步。过去太多遵命、宣传之作,“虽小却好”的也凤毛麟角。今天外部环境再进一步改善,就是在为产生真正一流的作品,即融会了儿女情与风云气,具有积极批评精神的作品从量多到质高准备条件。这件事本来性急不得,难以计日程功。只要上下包括作家们自己追求不止,今天能耕耘下去,自有收获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