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的走势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深圳特区报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J1
分类名称:文艺理论
复印期号:1996 年 07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不列颠百科全书》中说:“一般认为人文学科构成一种独特的知识,即关于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的人文主义的学科。”它们有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学科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又非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上述知识领域恰好又是社会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或叫做社会意识形式。除此之外,还有社会心理等低一层次的内容,它们共同表现着一个社会的价值追求和精神。

      由此看来,在不那么严格的意义上,上述人文知识和社会意识形态有着较为广泛的重合。我们以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即社会的人文形态或广义的人文,来指称这样一个边缘较为模糊的领域。

      一

      从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中国形成了“以阶级斗争为纲”,以“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为宗旨的意识形态体系,从而有了那个时代的人文形态。各种人文知识被特化为一些确定的要素,并被组合成一种固定的模式。经过历次政治运动的实际操作,这种模式具备了选择或淘汰特定内容的机制。历史唯物主义理论认为,政治是社会意识形态中具决定意义的部分,那个时期的人文形态正是以突出政治为基本标志的。

      七十年代末,党的工作重心转向经济建设。此后的近二十年,中国社会生活的内容构成和重点倾斜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生活方面的变化,必定要反映到社会意识形态及人文形态中去。今天,对这种转变和反映虽然各方面人士的见解不尽相同,但是,当代人文形态主要是由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经济所决定,却是不争的事实。

      这是中国人文形态走向中的一个基本趋势。

      二

      人文形态的这种转变,经历了一个过程。这个转变过程在大众文化和社会心理层面,表现得较为朦胧和弥散;在学科和学理层面,则显得比较集中和清晰。

      八十年代的文化热,是上述转变过程的第一阶段。时光已经过去,今天应该冷静地作些评论。

      第一,它发生于两个时期的交接转换处,亦是人气的新陈代谢,再度聚集时。其喷发勃起之势,可看作那个时段的一种前冲力。

      第二,然而,它并未脱去旧有的政治思维模式。可以这样认为,它常常是以文化探讨的形式和话语,表达着政治的意图和逻辑:一方面要摒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模式,另一方面又以为在未有新的经济格局出现之前,应该而且可以先有新的政治格局,以带出一个新时期。

      第三,甚至,它尚未脱去旧有的政治操作模式。换言之,它依然相信大众可以在外科手术式的“灌输”下,更新包括政治观念在内的全部旧有的观念。

      第四,即使从纯粹学理的层面看,亦未脱去原来意识形态表达意愿重于实际论证的特征。当时,据以进行批判的资料,大体是宏观的中西古今、学派思潮,落脚处则是这种或那种空泛的规划。

      所以,当现实社会依其自身轨迹前行,将各方面的矛盾冲突直接展露出来,把不同选择将会造成的不同后果严峻地表现出来时,不少高论就显得华而不实、刚而不坚。以后,当又一轮迅猛发展的经济大潮汹涌而来时,连带一切与文化沾边的东西几乎都被冷落到一边去了。

      三

      九十年代的人文浪是被经济大潮裹挟而来的。

      最初,一些忧心忡忡的知识分子开始在一些严肃的刊物上谈论起关于寻找精神家园的严肃话题,引起更多一些人士的共鸣。以后,“二王”(王蒙和王朔)的热讽冷潮和“二张”(张承志和张炜)的执着坚毅,在萧条的文化界营造了一种有张力的人文对局,成为一时的谈资。当一批严谨的学者企图重开国学(儒学)的讲堂,却抵挡不住人们对命相风水的更大热情时,一本并非可算是严格意义上的学术著作《城市季风》却似乎更有力地掀起了饶有兴味的关于地域文化之异同的话题,招来了雅士俗界的共同关心。接着,当我们在书店里看到一本本墨香未消的《北京人》、《上海人》、《成都人》时,春节联欢会上推出了三个不同地方版本的“拾钱包的故事”,一些影视评论文章甚至堂而皇之地搬出一个具有十足学术味的提法:京派、海派、长安派。

      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人文的走势往哪里去?在思考这个问题时,应该考虑九十年代出现的新情况。

      第一,出现了新的人文格局。这是由社会生活转向以经济为中心,体制转型走上单行道的局面决定的。从宏观看,九十年代人文格局愈益受到经济因素的决定和制约;从微观看,随着自有财产的出现和增长,公民权利(法制)教育的逐渐普及,人们的自我意识正在不断增强。这些变化决定了九十年代人文格局的钟摆由精神的方面偏向实利的方面,由群体单位偏向个体单位。

      第二,出现了新的评判人文状况的标准。1995年联合国人文发展报告是用识字率、预期寿命、实际财富以及男女差距来衡量一个国家的发展成就的。这是以社会学统计为基础的狭义的人文标准,相对而言显得较“硬”,比起过“软”的人文标准来,无疑可以大大充实人文的内含。

      第三,出现了新的人文消费层次。随着社会被市场机制激活,人文消费一改过去受制于行政指令的单一模式。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大众消费层次的迅速崛起,形成了规模巨大的大众文化市场。从流行歌曲、卡通漫画、卡拉OK,到时装、音响、收藏,无不温热有加,由自发走向成熟。

      第四,出现了新的人文意识或观念。当社会的人文倾向日益多元化时,知识分子的人文意识也在发生分化。中国未失传统社会特质的标志之一,便是知识分子倾向于固守传统的人文意识。这类人文意识,一是审美的,保留在高雅的生活方式和习惯中;二是道德和政治的:前者常在终极关怀(其实本是西方宗教用语)和精神价值(儒学传统)中漫步,后者一贯地表现为忧国忧民和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尽管这些范畴不会有大的变化,它们的内涵事实上已经发生了极大的改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