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伽登现象学文本结构模式论

作 者:

作者简介:
武克勤(1979-),女,苏州大学文学院博士生。苏州大学 文学院,江苏 苏州 215123

原文出处: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内容提要:

英伽登的美学研究立足于对文学作品本体的存在性考察,力图在本质直观的描述与分析中构建创新性的层分结构模式,进而实现对现象学理论与方法的创造性应用。英伽登在对各层次语言现象的区别中注重异质性却忽略了具体的内涵;揭示了作品结构的动态特征却没有在理论上加以展开;将研究对象界限于完成后的作品内部却无法回避主客关系中的作者意向问题。他将作者的生活体验与现实世界对立起来,其观点中难以自圆其说的矛盾之处,正体现出现象学在割裂了主客体关系同现实世界的联系后所面临的理论困境。


期刊代号:J1
分类名称:文艺理论
复印期号:2010 年 10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I10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403(2010)03-0086-05

      英伽登现象学本体论最显著的成就是在文学作品的存在境域中构建了创新性的层分结构模式,其细致而严密的分层研究是将现象学理论创造性地应用于美学和文论研究的典范。他回到作品本身,在作者投射和读者重构的意向性视域中进行本体观照,其独特的审美视角对结构主义与符号学、语义学与新批评、解释学与接受美学等学派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美学和文学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学术贡献。他对文学作品内部结构规律的探索为认识论和价值论的研究提供了起点,也为其他艺术门类的本体论研究奠定了基础。对结构模式及其理论内涵的客观审视,是英伽登现象学美学研究的重要路径。

      一、层分结构模式的理论语境

      英伽登文本结构模式的独特性在于,除去结构之外的因素,他仅仅凭借对作品本身固有材料(语词、声音、句子、句子关联、意义)的讨论,而较少采用先验假设的方式,来构建自己的理论体系。其本质直观的描述呈现出以语言分析为中心的意义意向性理论的特色,而其现象学框架内的多层次构成说,也是对前人文本分层理论的创造性应用与诠释。

      首先,英伽登吸收了胡塞尔早期研究中的意义意向性理论,并将其作为文本结构模式的统摄性思想。描述心理学时期的胡塞尔意向性理论,基本延续了布伦塔诺关于所有意识都指向对象或是意向的核心理念。他将对于这种指向的理解首先运用于语言表达式的研究,在弗雷格“意义与指称”区别理论的影响下[1],提出了一种“表达式、含义、对象”的三分结构。胡塞尔在表达式的研究中真正关注的是表达活动背后的“含义”与“意向行为”的关系,也即“赋予含义”的活动,最终他由静态的语言符号的分析模式导向了动态的意向行为的分析模式,将“表达式、含义、对象”的结构置换成“行为、意义、对象”的结构,也就是著名的意向性关联结构。胡塞尔早期的意向性理论研究,主要是“根据意识所指经的(direct through)抽象的内涵结构(语言意义的模拟)来说明意识的意向性”[2],他对意向性一般结构的揭示也是通过语言分析的模式来进行的。其中,“意义授予”这一对象化行为构成了意向活动的核心理念,使得意义本身始终内在于关联的对象意向之中,即使对象不存在,意义也仍然存在,它和所决定的意向性之间表现为一种“语义的”关系。英伽登的本体论研究明显受到了意义意向性理论的影响,他的文本结构模式完全依托于意义层次的存在与作用。他认同胡塞尔在《形式的和先验逻辑学》中的观点,即“认为语词、语句的含义和更高级的意义的载体都是因为主体意识的运作而产生的”[3]15,他对语音和意义层次的结构做了大量语义学的分析,在两者相互构建进而对心理主体产生作用的问题上,受到了胡塞尔早期“意义授予说”的影响,其阐述表现出以语言分析为中心的意义意向性理论的特色。

      其次,英伽登的结构模式受到前人文本分层理论的影响。文本分层的思想渊源在中国可以追溯至上古《周易·系辞》在论述言意矛盾时所提出的“言、象、意”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后经三国时期王弼阐发,中国古代文论将之发展为一种由表及里的“言——象——意”文本分层理论。在西方,柏拉图的摹仿说已经含有作品层次系统的思想萌芽;但又指出诗歌有字面、譬喻、道德、奥秘四种意义,因而可以从这四个层面进行解读;黑格尔认为当“遇到一件艺术作品,我们首先见到的是它直接呈现给我们的东西,然后再追究它的意蕴和内容”[4]24,由此他发展出形式与内容二分的文本分层理论。对英伽登分层观念影响最深的是与其同时代的波兰学者克莱伊内尔和德国现象学哲学家康拉德。其中,康拉德在《审美对象》一文中对艺术作品作了四个方面的划分:声音符号、意义、被意向的客体、被表达的客体,这一区分无疑对英伽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理论可以看作文学作品四层次结构模式的雏形。[5]34

      总之,英伽登的层分结构模式昭示了文学作品作为一个多层面结构存在的必然性,他吸收了前人的文本分层思想,实现了对胡塞尔现象学理论与方法的创造性应用。他在对作品本体进行意向性观照的基础上提出了全新的结构理念,使文本结构的意义获得了全面的阐释。

      二、层分结构模式的描述分析特征

      英伽登的层分结构模式立足于对文学作品的本质直观,他仅关心作品(已经创作完成)基本结构与存在方式的相关问题,对外在于本体的其他因素都予以排除而不加探讨。在对四个层次的“本质解剖”中,语音和意义层的功能阐释运用了大量的语言分析,观相与再现客体层的关联域也包含了一定的想象性描述。他对结构层次及其关系的剖析整体上呈现出现象学直观与语言分析的美学特征,而在其描述与分析的同时也带来了相应的问题。

      首先,英伽登结构模式的基点是他所提出的一系列著名的区别,其中既有界定也有排除,区分过程本身体现出对现象学“还原”与“悬搁”的方法论原则的自觉运用。在本体论的范围内,较为典型的区别有:观念客体与实在客体、“原始的纯粹意向性对象”与“派生的纯粹意向性对象”、再现客体与想象客体、文学作品与文学作品的具体化,等等。其中,“观念客体”与“实在客体”的区别是前提和基础,它代表了观念对象论与实在对象论这两种本体论倾向,也是英伽登对以往文学作品存在方式的“心理主义”与“物理主义”观点的批驳。区分即是现象学还原的过程,物质材料基础、作者创作时的内心体验、读者阅读时的心理状态等不属于文学作品的因素都被“排除”或“悬搁”了起来,还原后只剩下作品本体结构自身的构成性因素。一切的比较与分析都是为“文学作品是纯粹意向性对象”的本质界定作铺垫。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