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约写手:暧昧的身形与尴尬的身份

作 者:

作者简介:
曾繁亭(1962— ),男,山东高密人,中南大学文学院教授,文学博士,从事文艺理论与网络文学研究。长沙 410083

原文出处:
学习与探索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J1
分类名称:文艺理论
复印期号:2010 年 07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一、网络写手的新淘金神话

      “互联网提供了一种可能:我东西搁这儿,大家先看,看着还行,要下载,您就付我这下载的钱,一页一毛,就咱俩之间,一对一,不许中间的人抽成……”随着网络文学人气的迅速飙升,王朔早年对互联网时代文学传播机制勾勒描画的这一远景,很快就变成了现实。2003年,起点中文网率先开始推行网上付费阅读的运作模式;而网络签约写手,则随着这一机制的启动应时而生。

      2005年起,起点中文网开始面向站内签约“白金作者”,为自己的“顶级”签约写手树立个人品牌,并大幅提高其稿酬收入。“白金写手”们得到了相对强势的支持和宣传后,已经有近半数转化成了全职网络写手。“我们签约的1700位作家中,年薪过百万的有20多位。我们实行月薪制,作者可以得到作品收益的70%。”盛大文学总裁吴文辉在接受采访时如是说。盛大文学包括起点中文网、晋江原创网和红袖添香三家网站,乃国内网络文学产业的龙头老大。在起点中文网成功走出商业化模式的第一步后,幻剑书盟、天鹰文学、翠微居等主流文学网站以及新浪、网易、腾讯等各大门户网站的读书频道也纷纷群起效仿。数以万计的网络写手与文学网站签约,坐在家里网上码字便可年资百万,成就了近年文坛为之侧目的又一网络文学神话。

      当神话就像一位不速之客突如其来但却真切确凿地站在你的面前,人们的反应常常是错愕与疑惑。面对“签约写手”这一中国文坛近年陡然崛起的新生事物,讶异乃至质疑的嘈杂声响在人们已经习惯了的“文坛”深处始终未曾消歇:不少奉“穷而后工”为职业规范的“纯文学”作家将他们的劳动成果斥之为“拜金文学”或“伪文学”,而更多因“真理在握”动辄义愤的饱学之士则厉声诘问他们的身份。似乎像走错了房间的莽撞鬼面对房主暴喝时的哑口无言,那些忙着网上码字的签约写手们面对质疑和指责普遍选择了沉默。这份意味玄奥的沉默,让始终隐身于电脑屏幕后面的他们身形越发暧昧模糊,身份越发尴尬可疑。

      二、“体力劳动者”还是“脑力劳动者”?

      商业模式被引入文学网站的运行,使得那些签约网络写手们成了不停敲击键盘的“疯狂机器”。一部人气较旺的网络小说,其作者每天的更新量达到3 000字到20 000字。目前最火暴的网络签约“白金写手”唐家三少前不久在个人主页上称:入行以来,从未“断更”(暂停更新)。正是这种从不间辍的劳作,才有了其洋洋上千万言的丰硕成果:从2004年2月开始在网上写小说,先是80万字的《光之子》,然后是150万字的《狂神》、160万字的《善良的死神》、180万字的《惟我独仙》、160万字的《空速星痕》,还有目前正火的200多万字的《冰火魔厨》……“签约写手”这种模式,造就了一批年产量上百万字乃至数百万字的“网络舒马赫”——他们中有人不无自嘲地自称是的士司机一般的“体力劳动者”。

      读者花3分钱阅读1 000字文章,作者和网站“一二分成”或“二一分成”,这是当下网络文学业内基本的赢利分割模式。除此之外,不少文学网站还围绕着“更新字数”创设了一系列奖金激励模式。例如,某网站最近颁行“全勤奖”方案,规定该网站签约作家一个月内每天完成5 000字合格更新,月奖金500元;一个月内每天完成1万字合格更新,月奖金1 000元。

      显然,是网络文学时下盛行的这种赢利模式造成了签约写手的特定写作状态。“吸引更多用户付费阅读”,乃是网站与作者共同的首要目标。为了达成目标,网站将用户导入作品,而作者则需要以快速的更新来完成用户人气的聚集和用户黏度的建立。在网站所建立的生存法则中,连载作品之间显然存在着抢夺用户的竞争,而在大多数作品的内容和水准都差别不大的时候,更新速度便合乎逻辑地成了写手在竞争中胜出的一项关键指标。毋庸置疑,无论是写手的“勤奋”状态,还是带来这种状态的网站制度的创设,都是基于一条朴素的商业逻辑——用户对网络文学作品阅读的需求。当这套商业运营机制及其所决定的签约写手的写作状态随着网络文学的发展而被不断深化之后,主流网络文学作品命定地成了一种属于通俗文学范畴的快速文化消费品。

      不管身形如何暧昧模糊,作为一种属于通俗文学范畴的快速文化消费品的生产者,签约网络写手们既是“脑力劳动者”,又是“体力劳动者”。就生存—写作状态而言,确切地说签约写手乃是一种在特殊商业运行机制下劳动强度特别巨大的新型文化工作者。

      三、文学艺术家还是文字匠人?

      作为新兴网络产业的从业者,致力于文学写作的签约写手们的身份界定的确有些令人进退两难。他们究竟是文学家还是技术工人?

      在冷眼和争议声中,中国网络文学不知不觉已从一个懵懂的稚子迅疾成长为一个令人刮目相看的青涩少年。短短十多年间,几乎每年都有若干本畅销书来自网络,在颓靡的中国读书界演绎出耸动火暴的神话。面对着骤然而来的网络旋风,不少对中国所谓主流文学或正统文学感到深度失望的学人,将他们期冀的目光投向了由网络传播技术赋予了更大自由空间的网上写作。然而,网络文学这个青涩的少年似乎并不怎么在意这份期许;带着年轻人常有的那种执拗和散漫,循着固有天性所规定的性格逻辑,那些曾被暗暗寄予厚望的网络作家曾几何时便就彰显出了“网络写手”的历史面相。是的,血液中先天的技术秉性与倾向于产业资本的商业天性,其实早就注定了那些一相情愿的“人文”或“艺术”期许必会流于虚妄。细细品味,也许人们不得不承认流于虚妄的期许,表征出来的只不过是缕缕“绝症乱投医”的悲哀与无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