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40-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6597(2010)03-0001-09 纵观中国教育近60年的发展,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是长期没有解决好的问题,期间解决得比较好的典型例子就是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的起草。这次《规划纲要》制定过程中采取了广泛征求意见的方式,这种方式背后包含着一个假定:教育是关系到所有国民的事,要满足各种不同人的需求;它本身又是很专业的工作,不能只是政府职员或行政部门说了算,或少数专业研究人员说了算;教育决策本身需要民主化、科学化,要广泛了解大众对教育的真实需求。这一原则和意识延续下去将十分有意义。这次的改革也许还不完善,但只要坚持和保留这样的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的原则和意识,教育将会逐渐完善。 《规划纲要》的征求意见稿是下了工夫的,里面还有几个问题,一个是整个文本显得长了一些。长在哪里?不是加减文字的问题,而在于《规划纲要》背后还有一个基本的假设,就是将政府定位为全能的政府,以致征求意见稿方方面面都得写,方方面面都得顾到。其实很多内容在《教育法》、《教师法》及其他教育法律文本都有了,有很多提法是重复的,有没有必要再在《规划纲要》用文字写这个东西?《规划纲要》本身应是先要有一个简洁明确地表述教育改革的目标和路线图的文本,一定要简洁、明确、可操作,而不是面面俱到,这是需要改进的。 首先,改革的目标应该进一步明晰,这个目标应该是在大多数人中形成的共识,为社会公众普遍认同,不应是概念化的表述。其次,教育体制改革的规则、措施、路径还应该进一步明晰,改革具体的路径怎么走,实际上从可操作性来讲还有很多地方值得推究,不明晰就难以切实贯彻施行。 简洁明确就能突出重点,我们这次改革主要要突出什么重点呢?我个人认为应该突出的两个重点:一个是公平,怎么样实现我们全国范围内义务教育均衡,这是一个大的方面。 第二个重点,我认为是管理体制,现在表面上有很多现象性的东西,看起来好像是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它背后深层次的根还是在管理体制上,所以一定要把这个问题更突出地提出来,把管理体制怎么改写得更明确,更有操作性,把它的目标表述得更明确,路径表述得更清晰。 教育体制改革是最难解决的问题,也是最急需解决的问题。体制改革主要指管理体制和办学体制,它涉及教育以外的社会结构,也涉及各部门和群体间的权力和利益调整,在讨论的时候就感到文本的表述十分困难,数十年的历史也表明这是一个最难解决的问题。因此在这个问题上,所有人群和机构都必须将民族复兴和国家的长远发展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任何组织和部门都不应以小理由阻碍这个大目标的实现。这方面温家宝总理已明确表示:“要实现教育的科学发展,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敢于冲破传统观念和体制机制的束缚,树立现代办学理念,在人才培养、考试招生、办学体制、管理体制等方面进行大胆创新。”从我长期做实际调查和历史的研究来看,我认为应该在《规划纲要》提出一个明确目标,这个明确的目标在管理上就是要依法民主管理学校,建立教育家和杰出人才能够产生并且发挥作用的体制基础,这个《规划纲要》如果能够在这个问题上取得突破,能够做到有操作性,这个《纲要》就非常有价值,而且解决了教育当中非常关键的问题。 依法民主管理学校是什么意思呢?依法是从政府和学校关系来说,政府与学校之间的关系以法律作为依据,法律不禁止,行政部门就不能干涉学校的教育教学行为。中国60多年来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学校,这样一种方式我觉得应该进行转变,转变为依法管理学校。现在《纲要》当中也提出来要制定各种各样的教育法,实际上也朝着这个方向走,但是没有把这个意思明确表达出来。什么叫民主管理学校?在学校内一定要民主管理,校长应该先经过内部民主推选然后行政任命,接受全校所有教职工的民主监督,这样才能把学校办好,一定要把这个目标瞄得更准确,依法民主管理学校就是未来学校体制改革的基本目标。我最近调查到了一所学校,其他学校的教师在绩效工资问题上吵得非常激烈,老师和校长之间关系弄得很僵,而这所学校实行了一个办法,校长和行政人员绩效工资拿全校平均数,所有矛盾都解决了。这位校长说:这样合理,学校办得好的方面有我校长的功劳,办得不好的方面有我校长的责任。学校里有一半老师拿得比校长高,大家都心服口服。细细分析这位校长,他就是从一个优秀教师民主推选上来的,他知道教师心理,也知道怎么尊敬教师,校长和教师关系就非常融洽。我举这个例子想说明,如果管理上校内不能民主,要实现《规划纲要》提出的和谐校园就很困难;如果校园不能和谐,它所发挥的教育作用是负向的。 简洁明确还必须遵循教育的内在规律,其中最重要的也有两条: 一是要以人为本。就是注意重视具体的受教育者的实际需求,考虑到老百姓对教育的需求,强调要满足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不是抽象的“人民满意”这样的大概念,更不仅仅是以前长期认为的“上层建筑”,用温总理的话说就是“要让人民看到希望”。 以招生改革为例,招生怎么改革背后其实有一个精神,就是学校和学生之间要像谈恋爱那样,你喜爱我,我也喜爱你,要达到这样一个目标。实际上在过去几十年实行的统一招生、统一分配,现在把统一分配这个问题解决了,你这个用人单位喜欢他,你们两个人谈得拢就就业去。招生这个环节一直没有改,还是统一招生。学校和学生之间相互是不是满意,现在统一的招生考试就仅看到分数,这个分数实际上就是一堵墙,把大家都隔住了,学校看不到学生,学生也看不到学校,两个之间不知道相互需要什么。现在《规划纲要》当中提出六种模式,所有这种模式背后都是一个基本的理念,就是尽可能地让学生和学校之间有一个更多的相互选择、相互了解,这样一来学生进到学校以后,学校才能觉得这个学生好教了;学生也感到自己进的是一个比较满意的学校。曾经有一个调查,60%的学生对自己所进的学校不满意,对进自己所学的专业不满意,必须解决这样一个问题,这是招生环节基本要贯彻的一个精神,体现以人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