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B2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627(2010)03-0054-05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同时也是教科书,从先秦到清末被士人讽诵研读。《诗经》所具有的教育价值是其两千年被当作官方教材的基础。 一、《诗经》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价值 (一)先秦时期的全面修养教育价值 先秦时期,《诗》是瞽矇学习诗乐演奏的教材,是国子成才的教材,也是孔门弟子的修身教材,具有全面修养的教育价值。 国子学习《诗》是基于一种实用的态度和目的,它在人生修养上具有“导广显德”的价值,也是外交礼仪的教科书。《国语·楚语上》记载,楚庄王使士亹辅导太子箴,士亹请教申叔时,申叔时为他开列了包括《诗》在内的一串教课目录单,并称:“教之《诗》而为之导广显德,以耀明其志”。 《诗》也是周代贵族子弟的重要学习科目。在《礼记·内则》中规定了国子的学习课程,其言曰:“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 作为“六经”教科书之一,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认为《诗》是人生修养的第一步。孔子对《诗》之教育功能的经典论述是:“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孔子强调了学习《诗》的多方面功能,包括人的个性品质、社会性和知识能力的发展。在孔子看来,《诗》具有全面的教育价值:人生的、美学的、礼仪的、交际的、知识的,是全面的人生修养教科书。 (二)汉唐时期的政治教化价值 汉代的《诗经》具有明显的政治教化价值。闻一多说:“汉人功利观念太深,把三百篇做了政治课本”①。 汉代独尊儒术之后,儒学成为官方意识形态,《诗》上升为“经”,并被认为是蕴含着圣人微言大义的作品,具有政治教化的重要作用。 汉昭帝时,昌邑王淫乱暴戾,郎中令龚遂谏曰:“臣不敢隐忠,数言危亡之戒,大王不悦。夫国之存亡,岂在臣言哉!顾王自揆度,大王诵《诗》三百五篇,人事浃,王道备,王之所行中《诗》一篇何等也?”(《汉书·武五子传》)“人事浃,王道备”是独尊儒术的汉代统治集团对《诗经》的理解。将“三百五篇”当谏书,所以释《诗》教《诗》尽用美刺,通过理解《诗》中的美刺来达到统一人心的目的。 汉代教《诗》重政治讽谏。郑玄在《诗谱序》指出:“论功颂德,所以将顺其美;刺过讥失,所以匡救其恶。各于其党,则为法者彰显,为戒者著明。”董仲舒认为在位者用六经来教化民众,六经各具不同的作用:“《诗》、《书》序其志,《礼》、《乐》纯其美,《易》、《春秋》明其知。六学皆大,而各有所长。”“《诗》道志,故长于质”(《春秋繁露·玉杯》)。 唐朝孔颖达在主持《毛诗正义》编撰的过程中,既继承了汉儒的诗教观,同时也有所发展。在《毛诗正义序》中,孔颖达表示编撰《毛诗正义》的目的是“对扬圣范,垂训幼蒙”,即阐发古圣先贤的经文,对民众进行教化。孔颖达进一步发展了汉代的政治教化价值:“夫《诗》者,论功颂德之歌,止僻防邪之训,虽无为而自发,乃有益于生灵。……若政运醇和,则欢娱被于朝野;时当惨黩,亦怨刺形于咏歌。作之者所以畅怀舒愤,闻之者足以塞违从正。……故曰:‘感天地,动鬼神,莫近于《诗》。’此乃《诗》之为用,其利大矣。”诗歌是人情感的自然表现,所以具有感发人心、教化民众的作用:“若夫哀乐之起,冥于自然;喜怒之端,非由人事”(《毛诗正义序》)。因此,“《诗》是言志之书,习之可以生长志意,故教其‘诗言志’以导胄子之志,使开悟也”(《尚书正义》卷三)。就是说,学习《诗经》可以生长人的志意,使人开悟,从而达到教育人的目的,同时调和人的性情。 (三)宋以后的伦理道德教化价值 宋明理学重视人的自我修养,将《诗经》看作伦理道德教化的教科书,因此《诗》教重内心感化,重视对人情感的作用。朱熹开始用《诗》治心,认为“《诗》三百篇劝善惩恶”,读之“使人法其善,戒其恶”(《诗集传·序》)。在学《诗》上,他重视对《诗》的沉潜讽咏,强调对《诗》的个体体认,通过体认《诗》中之理,达到影响人的伦理道德意识的作用。 朱熹认为《诗》的产生是情感作用的结果。“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夫既有欲矣,则不能无思;既有思矣,则不能无言;既有言矣,则言之所不能尽,而发于咨嗟咏叹之余者,必有自然之音响节族而不能已焉。此《诗》之所以作也。”(《诗集传·序》)人感物而动,有欲而思,思化为言,言所不能尽者,借《诗》来表达。诗是人的感情的自然流露,所以与人的思想最接近,具有感人心性的教化作用。“《诗》者,人心之感物而形于言之余也。”《诗》是圣人所感,可以教化民众。“心之所感有邪正,故言之所形有是非。惟圣人在上,则其所感者无不正,而其言皆足以为教。其或感之之杂,而所发不能无可择者,则上之人必思所以自反,而因有以劝惩之,是亦所以为教也”(同上)。朱熹重视《诗》对人感情的作用,进而主张对人实施伦理道德教化。 (四)明清时期《诗经》教育价值的异化 在《诗经》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当和选士制度相结合之后,其价值就逐渐偏离了教化与修养的方向,而成为选拔人才与求取功名利禄的工具。科举考试以八股文的形式来考试《诗经》,这是一种程式化的文体,有多项严格要求,需要在熟练掌握《诗经》经注的基础上体会理解,加以发挥,组织成篇。所以以科举考试为目的的《诗经》学习就以写《诗经》八股文为主。由于功名利禄的吸引,很多人完全为应科举而学习《诗经》,从而出现了很多以应试为目的的《诗经》著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