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人性论的教育学学科体系建构

作 者:

作者简介:
杨兆山,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春 130024);张海波,哈尔滨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生(哈尔滨 150086)

原文出处:
教育研究

内容提要:

人性即人的社会性,人的社会性的发展始于人与社会的矛盾,教育是解决这一矛盾的重要手段。人性论与教育学具有内在一致性,对人性的看法不只是教育的起点,它贯穿于教育的始终。社会—教育—人是教育学理论建构的主线,人性论也应有机融合于教育学学科体系之中。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10 年 08 期

字号: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学是研究“培养人”的学问。教育学既要从教育的角度来研究人,又要基于人的视角来研究教育。所有的教育理论都关涉一定的人性观,有什么样的人性观,就有什么样的教育学,构建科学的教育学学科体系应以人性观为基础和前提。

      一

      人性并不是人所具有的所有属性的总和,而是有其特定含义。人作为一个客观存在物,其属性既包括人与其他非人的存在物的共有属性,也包括将人与其他非人的存在物区分开来的特殊属性。人性指的是后者,社会性即人的本质属性。人的社会性并不就是社会赋予人的,人在其自身的社会实践中建立各种社会关系,这些“社会关系的总和”就构成了人的“社会性”。随着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入,人的各种社会关系也在不断生成、变化与发展,人性也得以不断丰富与完善。只有与特定历史阶段的社会相适应的特定的人性,没有永恒不变的、终极的、完满的人性。①

      在教育理论中,人的发展是一个重要问题,教育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旨归。人的发展既包括人的自然属性的发展,也包括人的社会属性(人性)的发展,其核心是人性的发展。② 就人性而言,人性发展的动力就是来自于人的发展需要与自身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社会对个体提出的发展要求是随着个体的发展水平的提高而不断提高的,社会要求总是高于个体的发展水平,个体也就必须不断地把社会要求转化为自身发展的需要,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发展水平,社会与人之间的矛盾是人性发展的动力。

      社会与人的矛盾对立统一于人的社会实践。只有通过社会实践,人才能真正获得发展,教育则是社会实践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环。人的发展过程是人的本质属性即社会性的丰富与完善过程,而教育的发展过程则是不断协调人与社会的关系的过程,人在其社会生产生活中也可以发展,但他不可能达到其应该达到的发展水平,只有通过教育,人才能获得充分的发展。对教育来说,人与社会的矛盾主要表现为个体知识与社会知识之间的矛盾。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个体知识与社会整体知识之间的矛盾并不十分突出。进入文明社会后,随着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的不断深入,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成果的总量也不断增加,个体知识与人类总体知识之间的矛盾便日益突出,由此,客观上需要一种专门社会实践活动来解决这一矛盾,这种社会实践活动就是教育。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的知识总量迅速增加,试图通过让个体掌握人类总体知识以解决人与社会的矛盾已经不可能,对教育内容以及方式方法的选择便显得尤为重要。③ 只有不断通过教育解决个体认识与社会总体认识之间的矛盾,个体才能成为社会意义上的人。社会愈发展,个体知识与社会知识之间的矛盾愈突出,不管教育的具体形态如何变化,只要个体知识与社会知识之间存在着矛盾,教育就将存在。作为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的全部意义与价值就在于教育能够在个体知识与社会知识之间建立起一座桥梁,实现二者之间的互通,从而不断解决社会与人之间的矛盾。

      人性的发展过程是人与社会的对立统一过程,而“社会—教育—人的相互关系是教育的基本问题”[1],教育与社会、教育与人这两对矛盾是对人与社会这一矛盾在教育层面的分解。教育与社会、教育与人之间矛盾的运动过程既是教育活动的展开过程,也是教育学理论建构的线索。由此,人与社会的矛盾便成为人性论与教育学的联结点,基于人性论建设教育学便成为可能。

      二

      随着教育实践的深入,教育学科日渐分化,由“单数”的教育学发展为“复数”的教育学,教育学成为一个日渐庞大的学科群。但同时,教育诸学科的发展也呈现出一种无序化的倾向,这使得教育学的合理性与合法性遭到质疑,也造成了教育学对教育现实影响的式微,因此,原理的或基本理论层面的教育学,其价值就在于统属教育学的其他学科,成为其他教育学科的母学科,为教育其他学科“立法”。本文即是在此种意义上使用教育学这一概念。作为统属其他教育学科的教育学,它“不是以教育的某一特定层面为研究领域,而是把教育总体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教育的一般现象,揭示教育的普遍规律”[2]。所以,其研究对象应是教育领域中的最基本问题,而关于这一问题的认识可以称其为教育观。

      所谓教育观,指对教育这一事物以及它与其他事物关系的系统看法。教育观的核心是教育的价值取向,即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教育才是好的、优质的教育。既然教育学要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教育才是好的、优质的教育”,那就必须先要回答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教育要教什么样的人”,④ 这是教育的起点(人性假设)问题;第二个问题是“教育要教成什么样的人”,这是教育的归宿(教育目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是第二个问题的基础,第二个问题是第一个问题的展开。教育旨在促进人的发展,其起点是“待发展的人”,其归宿是“全面发展的人”。

      教育观的核心是教育的价值取向即教育目的观,在教育目的上的分歧便是人性论的分歧。在价值取向上,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观基本上基于人本主义;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观基本上基于国家主义。前者认为人是目的,社会是手段;后者则相反。国家主义教育固然造成个体的被压制,但人本主义教育对人性的弘扬也具有乌托邦色彩,二者共同之处都是从人与社会的对立的角度看问题,从而在实践上都不能真正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而造成“人的空场”。所以,问题不在于“是否看到人”,而在于“怎么去看人”。由此,问题又回到人与社会的关系上来,人是个体存在的社会,社会是群体的人,人与社会一样,都既是手段也是目的。人性发展的动力源于人与社会的对立统一,只有从人与社会的辩证统一的角度来看待人、看待教育,才是正确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