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韩国际理解教育发展比较

作 者:

作者简介:
施永达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上海 200234)

原文出处:
外国中小学教育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10 年 03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一、中、日、韩国际理解教育发展概述

      国际理解教育(Education for 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的理念首起于194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一届大会,众所周知,当时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战争给世界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尽管战争已经结束,但是世界的重建、战争阴影的消除,尤其是今后如何消除对立和仇视、有效避免类似情况的再发生,全世界都在深刻反省。尽管战争的根源是复杂的,但是身处在这个世界中的人们如果相互间能够多一份包容和理解,那么这个世界必将会有更多的和平。从此可以明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国际理解教育的初衷就在于增进民族国家和人民间的相互理解,促进世界和平。

      国际理解教育提出至今已经历了五十多年,回顾这五十多年,有学者认为国际理解教育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1]

      第一阶段为1946年到1974年。1946年提出了国际理解教育理念。这一阶段,各主权国家间的相互理解、国际合作和促进社会的和平成为了国际理解教育的目的,标志性的事件是1953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组织和指导下,十五个国家的三十三所中学成为了第一批合作学校,开始国际理解教育的实践活动。与此同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还组织编写国际理解教育指南、进行相关师资培训。

      第二阶段为1974年至1994年,197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8届大会公布了《关于教育促进国际理解、合作与和平及教育与人权和基本自由相联系的建议》 (以下简称《1974年建议》),认为国际理解教育应该在主权国家间的理解和合作基础上,进一步重视世界各国在人口、粮食、资源、环境、能源等方面的相互依赖性,要加强学生的世界共同体意识教育。

      第三阶段为1995年至今。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8届大会通过了《和平、人权、民主主义的教育——综合行动纲领》,将民主、人权、自由视为人类必须坚持的价值原则。2003年,合作学校达到了7,522所,遍布一百七十个国家和地区,意味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倡导的国际理解教育理念已经为世界各国广为接受。

      中国和日本、韩国同为东亚国家,对国际理解教育都十分重视,但三国对国际理解教育的理解、实践等却有着较大的差异。教科文组织最初在十五个国家选定三十三所国际理解教育合作学校时,日本和韩国分别占四所和六所。

      首先,考查一下日本的国际理解教育。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民间和平组织对战争反省的呼声很高,民间性质的“日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协会”首先推动设立国际理解教育合作学校,并翻译出版了《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指针》等参考资料和指导书。这一时期日本的国际理解教育主要是按照教科文组织的要求实施,教育内容主要为人权、对其他国家和民族的理解等。教科文组织公布了《1974年建议》,倡导以全球共同繁荣为目标开展国际理解教育,而此时日本的国际理解教育发生了一些变化,行政主管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内委员会改为文部省,这一转变使其脱离了教科文组织的直接指导,其主题也转变为以国际化对策为目的。1974年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提交的《教育、学术、文化的国际交流》咨询报告提出教育要培养“具有国际素质的日本人”,1984年日本临时教育审议会在其咨询报告中提出促进国际交流,发展和完善回国人员子女教育、海外子女教育等与国际化相关的建议政策。[2]报告中采用的是“国际教育”、“国际化对策教育”等概念,而不是教科文组织提出以及日本原先惯常使用的“国际理解教育”。由于日本的这一变化,使得该时期日本的合作学校变得有名无实。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日本的国际理解教育呈现多元化趋势,既有与教科文组织所倡导的精神相一致的国际理解教育,也有对外援助为主内容的发展教育,还有九十年代出现的国际教育、全球教育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韩国将国际理解教育作为摆脱殖民地影响、走向国际社会的重要途径。1961年韩国成为首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理解教育合作学校的有4所,围绕这4所合作学校工作的开展,韩国较为遵照教科文组织的精神进行国际理解教育。七十年代由于朴正熙军事独裁统治,合作学校的国际理解教育暂时停滞。进入八十年代,韩国重新启动国际理解教育,并且以韩国教育的国际化需求为出发点开展国际理解教育。1997年韩国教育部长提出建立亚太地区国际理解教育研究院并在2000年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签署设立该研究院,促进了韩国国际理解教育的开展并使得韩国成为了亚太地区国际理解教育的主要阵地。尽管韩国的国际理解教育从一开始就以教科文组织的精神为出发点,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整个世界的巨变,韩国的国际理解教育的内涵也在发生着变化,2006年10月韩国国际理解教育学会第七届年会提出了“多元文化时代的国际理解教育”这一主题,具体包括南北韩相互理解问题、北朝鲜移民教育问题、国际婚姻家庭儿童教育问题等,其实质是全球市民的培养。

      新中国建立以后由于西方发达国家一度实施封锁禁运等政策,我国走向世界的步伐遭到严重阻碍,尽管如此,中国政府仍然开展积极外交,与世界一切友好国家进行多方面交流,先后突破了西方的封锁和障碍,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以及在许多国际性组织中的合法地位,为中国走向世界创造了条件。我国真正开展国际理解教育还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改革开放使中国越来越融入世界,不仅是经济上大量外资涌入,中国的企业也走出国门,在外交、科技、文化、教育等领域对外交流也越来越多。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方面我国需要大量和世界各国在各个领域打交道的人才,另一方面,随着开放涌入中国的外资、外国文化对我国也造成很大冲击,如何正确认识外国文化的影响,如何适应中国在世界上崛起所引起的世界各国的关注、赞扬或者攻击等等,都需要我国教育也要更开放,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开展国际理解教育,并且在这一教育中体现出中国特色。

      二、中、日、韩国际理解教育若干问题辨析

      (一)国际理解教育与国际教育、全球教育等

      尽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46年提出国际理解教育之时并没有对这一概念做出明确界定,但是从前后一系列教科文组织的文件、报告和有关讲话还是能够较为清晰地把握其核心内容。1947年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了一次国际研讨会,国际理解教育的核心概念被界定为:理解国际重大问题;尊重联合国和国际关系;消除国际冲突的根源;发展对他国的友好印象等。这些核心概念反映了二战后消除不同文明之间的隔阂,促进不同国家和民族间人民的理解和宽容,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的需要,也可以看出,国际理解教育提出的初衷是立足于民族、国家和文化差异,通过教育消除隔阂、促进共存、维护和平。日、韩早先的国际理解教育基本上与教科文组织的理念是相一致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