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向意义世界

——教学的价值追寻

作 者:

作者简介:
杨钦芬(1980-),女,湖北荆州人,华中师范大学博士生,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论,教师教育等方面研究。

原文出处:
大学教育科学

内容提要:

人是寻求意义的主体,教学作为育人事业,有责任引导学生迈向意义世界,获得精神上的充盈,生命活力的激发,自我素质的超越以及人的主体性发挥的自由创造感。本文将教学置于人与世界的角度,认为教学作为意义世界,具有文化性、生成性、关系性和情境性特征。基于教学意义失落的现状,从思维方式的转向、文化教学和回归生活世界等方面提出几点策略。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10 年 0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09)05-0020-04

      我国哲学界高清海教授认为:“人之为人的本质,应该说就是一种意义性存在、价值性实体”[1]。人是寻求意义的主体,意义世界是人的精神家园,是支撑人安身立命、生活实践的价值理念系统。教学作为育人事业,应该担当起对人类生存意义的总体性阐释功能,令学生在教育中获得精神上的充盈、生命活力的激发、自我素质的超越以及人的主体性发挥的自由创造感。寻求意义是教育教学的根本旨向。人所存在的意义之根在哪里?教学世界缘何意义失落?课堂教学如何彰显人的生命意义?本文就这方面进行系列探讨。

      一、人·世界·教学:意义世界的彰显

      1.人与世界

      (1)文化是人在世的意义之网。世界,world,意指the universe,everything(宇宙,万有,万物)[2]。整个宇宙的演化,先后经历了无机物理世界、有机生物世界和超有机的文化世界。人是文化世界的创造者,人通过自己的劳动将自然世界对象化,使沉眠不醒、冥顽不灵的自然界有了“人化”意义。人也是文化世界的享受者。丰富多彩的文化如神话、巫术、哲学、宗教、法律……这些文化形式蕴含着人们对意义的建构、解释和表达。人们在意义基础上的相互理解、沟通、交流和评价,乃是一切文化的精髓。文化以一整套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全幅打开了人与世界的关系,使世界人化、人世界化。因为有意义的文化世界,人的先天知性能力变为灵明的存在,人的道德本性变为意识到的善恶之心,人对外部世界的思维才成为意识到的存在。“当我们意识到自我的时候,就能最大限度地享受存在;我们把周围的物体和人标上某种有效的价值,因为它们使我们的存在变得更加丰富且有意义”[3]。文化如春风化雨般地开启了人的心灵,于是有了人生内涵的无限拓展、深化和人生旨趣的无穷生发、升华,人的现实关切和终极关怀皆得到承诺,为人们提供意义的解释框架和寻求意义的基础。可以说,“文化之网就是意义之网。人就生活在文化之网、意义之网中受其影响,受其熏陶,受其支配,同时也从中获得对自己生活实践的文化支援、意义支援”[4]。

      (2)人在世界中。与人的活动相比,“一块石头是无世界的,植物和动物也同样没有世界”[5]。世界是人的世界,世界脱离了“人在其中”,就只能是“死的世界”。人就是面向生存世界敞开着的、生动活泼的文化生命,是动态展开性的生长、生成的过程。人“生活”在世界中,不是占有、持有,而是内在的、一体相通、共处和互动的关系,是“我居住于世界,我把世界作为如此这般熟悉之所而依寓之、逗留之”[6]。马丁·布伯(Buber,M.)在他的名著《我与你》中把人的世界分为“它”之世界和“你”之世界两种,认为“人无‘它’,不可生存,但仅靠‘它’则生存者不复为人”[7]。人是在与“它”和“你”构成的关系世界中生存的。而“我—你”关系的建立,主要取决于我们对他人、对神、对万物采取的态度。而这种态度又定义我们是什么样的人。只有人与世界进行问答、对话、感应、交流、沟通,人才“在世界中”、“在他人中”,才能融入人类的社会生活历史之中,人才向世界敞开全面、丰富的联系,澄明万物与自己的生命之间的意义联系。当人以功利的态度对待周围世界时,世界工具化的同时人也被工具化。

      2.人、世界与教学

      人是世界中的人,人的生存之根在世界。教学有责任将人带入世界,教人正确“观”世界,“理解”世界,“感受”世界,去领略世界的丰富多彩,去体验世界的五彩缤纷,促使人正确把握意义层面的生活,去探寻生活的意义。人在创造、体验世界意义的同时,世界的意义进入人的生命历程,生命的意义得以提升、确证和充盈。人通过受教育而使得世界成为人的生活世界,使人成为世界的人。也即让世界成为“人的世界”,人和世界都必须“在教育中”[8]。只有这样,世界的意义才进入人的视野,教学才能激发人的生命意义,使得世界的意义、教学的意义和人的意义获得统一。

      教学作为意义世界具有四个特点:(1)文化性。人是文化性动物,人因文化获得意义。教学作为使文化传统与精神个体化、具体化的重要手段,不仅仅用符号性知识育人,也是用文化教化学生。文化教学关注客观化的符号知识背后所承载的丰富的文化价值,它令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教化。用文化育人,学生才有潜能的全面开发和人格的全面培养,才有人生意义的自足和人生取向的自由可言。(2)情境性。要让有意义的文化世界的意义进入教学场域,教学应呈现知识背后的文化背景,模拟真实世界的鲜活场景,给学生营造一种逼真的学习环境,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验各种事物、事件、关系、规律、规则对人所具有的不同意义。(3)生成性。世界的意义不是先天存在于人的视域中,它依赖于人对世界的个体建构与理解,继而客观世界才生成为意义世界。(4)关系性。课堂教学是由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等构成的实体空间,更是各要素彼此联系的关系性存在。教学场中的各关系项相互联系生成一个个有价值的教育事件,建构着人与人、人对世界意义的理解。每一个意义的创生都是人与世界的新纽带,都标志着人对世界一种新的理解。

      二、实存性教学:意义世界的迷失

      1.实体性思维:实存性教学的形而上基础

      以不同的眼光观世界,教学也因不同的世界图景呈现不同的“存在”气质。长期以来,人们以实体性思维观世界,将宇宙预设为孤立的、封闭的实体,忽视各实体间的有机联系,教学也置于一个没有时间、空间、没有社会环境的实体存在。例如,夸美纽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的原则,就隐含了这样一个思想:“一切事物”和“一切人”是教育者教育活动作用的对象,在这个划定的边界中,教育者悄悄升成了“主体”,“一切事物”和“一切人”自动降为客体。再如,思想史上种种关于“人是物”的隐喻,诸如“人是理性的动物”、“人是政治的动物”、“人是社会的动物”,并在不同场合将人的“知性”、“理性”、“审美”等看作人的特性,这些定义将人性正式物化为“实体”。当人被看作“物”来看待时,教学因为人的空场而成为静止、孤立的物性世界。教学脱离开人的关系去抽象地呈现世界,把“世界”变成“公式的汇编”、“实例的总和”、“知识的总汇”,世界以抽象的面貌呈现在学生面前,除了给学生一些抽象的信念,对学生思维的训练、情感的陶冶、品质的培养没有任何用处。在这种教学视野里,学生也由此被视为具有统一性的抽象“标本”,丧失了生存的根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