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D0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527(2010)02-0094-06 中国五千年的政治统治中,少有地方自治的因素,而多有对地方割据、地方主义的警惕及对“大一统”的认同。这种政治文化阻碍现代民主国家的建构。 一、中国历史上对地方割据的遏制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统治历史中,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由分封走向专制,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势力不断削弱。每个朝代都对地方割据和地方分立高度警惕。正因为如此,中国历史虽曾经历了三次社会大分裂,但最终还是走向了秦汉、隋唐和宋元明清三次大统一。统一的时间越来越长,统一的规模越来越大,统一的制度基础越来越坚实。①从秦统一中国,建立统一的封建专制国家开始;汉代中央集权政治制度逐步确立;隋唐中央集权政治制度走向完善;到宋代,中央集权达到成熟;元明清达到顶峰,这以后中国都以统一的中央封建专制政权存在,再无大的分裂割据的状况。 1.对地方割据的遏制 分封制起源于商朝。商朝的统治区域大体上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商王的直接统治区,另一部分则是隶属于商的分封区域。商朝对同姓子弟的分封,以国为姓,如殷氏、耒氏、宋氏等等。这些“氏”也叫做“国”。对异性也有封国,如侯爵、伯爵和子爵等。对周围的部族叫做“方”②。商朝的封国有高度的自治权,有自己的武装力量,这为商朝的灭亡打下了基础。西周继承并发展了商代的分封制,大批子弟功臣封为属国。分封的目的是“封建亲戚,以蕃屏周”,每个分封地,既是按照成周的模式建立的统治据点,又起着藩卫宗周的作用③。周朝的大规模分封产生了大量的诸侯。在周王朝势力强大时,这些诸侯国臣服周天子。周末王朝势力衰弱时,地方诸侯基本上脱离中央自治,以致形成春秋战国分裂割据时期。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吸取历史教训,取消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强化中央集权。西汉初年,刘邦就逐步削弱异姓诸侯王的势力,分封同姓诸侯。汉景帝采纳晁错的削藩建议削减诸王的权力,并平定“七国之乱”,颁布诸王不能自治其国的法令,加强中央集权④。汉武帝的“推恩令”使王国分成几个侯国,力量分散,公元前112年,又下令削夺l06个列候的爵位,解决了诸侯强大难治理的问题,巩固了中央集权。 西汉末年,官僚、商人、地主相互勾结,形成一股新的势力——豪强地主。豪强地主占田地、养奴婢,不断扩大自己的实力,威胁朝廷的统治。农民起义一方面打击了豪强地主的势力,另一方面又为豪强地主等割据势力提供了条件。东汉刘秀对功臣侯国实行经济上宽容甚至纵容的政策。在东汉政府的扶植下,这些以侯国为基础演化来的大豪族地主,其经济力量膨胀起来,使中央政府望而却步。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东汉将重要地方的州刺史改为州牧,给予领兵治民之权。州牧势力不断强大,成为汉末又一地方割据势力。官僚地主出身的袁绍、袁术,州牧出身的董卓成为汉末干预朝政、控制朝廷的重要人物。东汉末年,董卓废少帝刘辩,立刘协为帝(献帝),自任相国,地方割据势力开始控制朝政。此后,军阀割据混战开始,直至三国鼎立,皇权成为割据势力的工具。 隋文帝重新统一中国后,总结历代王朝的统治术,加强中央集权,确立三省六部制;将州、郡、县三级地方建制改为州、县二级,减少管理层次,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废除九品中正制,建立科举制。唐朝完善了隋朝的三省六部建制,皇权进一步加强;建立地方官员的轮换制并剥夺地方官员的军权;完善科举制和监察制度,中央集权大大加强。唐朝后期对中央集权的威胁主要来自藩镇割据。这与唐后期的节度使制度建立有紧密的关系。设节度使的目的是为了加强边防和镇压人民反抗,但节度使逐步在经济上拥有充分的自主权。地方节度使控制精兵良将、关防要塞。唐宪宗虽然平定了节度使的叛乱,其势力却一直存在,五代十国是唐末藩镇割据的继续,也是藩镇割据的转变⑤。 赵匡胤建立宋朝后,总结唐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分裂的教训,削弱地方势力,高度集中军权于中央,同时将政权、财权、司法权全部收归中央;缩小地方行政单位,分散地方官员的权力。宋朝的中央集权政策使中国封建专制达到成熟。元朝依靠武力将中国的版图扩展到最大范围,同样依靠武力治理国家,以封建军事专制维持统治。明清时期,中央专制集权达到顶峰。皇权在明清时得到极度膨胀;在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方面,除明清两朝的前期有过短暂亲王拥兵自重外,其后较长时间未再出现地方割据问题;周边少数民族与汉族的关系以及中央王朝对广大疆域的实际控制,也是在明清两代真正实现的⑥。 2.对“大一统”的认同和对分立的否定 为何中国历史上无数次的分裂和割据都没有最终取得胜利?为何中国地方割据的历史总是短暂的,每一次割据的结果是带来更集中的中央政权?有许多原因,但中国文化中存在对统一的高度认同,对分立的否定,这恐怕是中国历史上的割据未导致分裂,而欧洲最终分裂的主要原因。 中国封建专制的确立、完善过程,就是中国的“大一统”由理念到现实的过程。“大一统”既指地理上的统一,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也指中央集权政治体制和对统一高度认同的政治思想文化,这是一种占绝对地位的统治思想和政治理想。张新科认为《史记》十表展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三千年历史发展的线索,虽然十表内容各不相同,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的思想主题,即主张大一统政治⑦。中华民族有一种强烈的本体意识和文化优越感,费正清将其称之为文化民族主义⑧。这种意识促使统一成为主流思想。马克斯·韦伯分析中国宗教时认为,中国存在一种维持统一的稳固性因素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