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9094(2008)12-0003-06 关于教学系统要素,人们的看法并不统一,已经形成诸如“三要素说”、“四要素说”、“五要素说”、“六要素说”、“七要素说”等观点,其中以“三要素说”和“七要素说”较具代表性:(1)“三要素”说。这种观点认为教学系统是由三个最基本的要素,即教师、学生、教材构成的。(2)“七要素”说。这种观点认为教学活动是由学生、目的、课程、方法、环境、反馈和教师等七个要素组成的。应该说,这两种观点对帮助我们深入认识教学系统基本要素是大有裨益的。笔者认为,在这个问题的研讨中,进一步区分教学系统的构成要素和影响要素是有必要的。一般说来,教学系统的构成要素应该具备如下特点:(1)构成性。即为构成教学系统的必要因素,不可或缺,缺一则不能成其为教学系统。(2)包容性。即所构成的教学系统具有高度概括性,能包容所有的教学系统。(3)基本性。即构成要素本身是单一的,不能再进行划分的。据此条件,我们可以确定教学系统的构成要素为:教师、学生、教学内容。而教学系统的影响要素应该具备如下特点:(1)影响性。即确实对教学系统有直接影响,是保障教学系统充分展开的充分条件。(2)联系性。即教学系统的影响要素与构成要素有密切联系,有的在某种意义上说即是构成要素的延伸或派生。(3)动态性。即不同水平的教学,其系统的影响因素的水平不同,随着教学研究的深入,可能会发现新的影响因素。据此条件,我们可以确定的教学系统影响因素有:教学目的、教学方法(包括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价)、教学环境等。基于上述认识,我们认为“三要素”说只确定了构成要素而忽略了影响要素,虽然简约,但有失丰满;“七要素”说将两种要素并举,虽然相对完整,但缺乏层次区别。如将两说参酌变通、互补求优,或可减少缺憾、成一新说?在这里,我们尝试提出“三(三)构成(影响)”要素说,即认为教学系统是由三个构成要素和三个影响要素整合而成,构成要素是“骨架”,影响要素是“血肉”,二者在教学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可简要图示如下:
图1 教学系统要素 本文对教学系统美的探析即以此为理论基础而展开。 一、教师美 要把学生真正带入美的宫殿,教师首先应使自己成为美的使者。对于教师美的地位和作用,教育家们已从多种角度作过重要论述。凯洛夫(N.A.Каирова)认为,在学生眼中,“教师是一切美好的化身和可资仿效的榜样”。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培养下一代比作“雕塑大理石”。他认为教师是“创造未来人”的特殊雕塑家[1]。他还认为,“教师讲的话带有审美色彩,这是一把最精致的钥匙。它不仅开发情绪记忆,而且深入到大脑最隐蔽的角落。”一个人格形象完美的教师,在学生的审美观照和体验中,犹如严冬里一缕温暖的阳光,它不但照亮学生的心灵,而且会在学生的心目中留下永久的温馨和动力。 从审美角度上看,教师美是教师的内在品质通过外在形式表现出来的内外结合整体美,是教师在教育工作生活实践中主体人格精神的显现,是社会美的集中表现。内在素质美,这是教师审美机制的实质和核心。所谓“胸藏万汇凭吞吐,腹有诗书气自华”。但是,任何内在素质(品格、意识、德操、才能)总要通过一定的具体形式表现出来。因此,在强调内在素质美的同时,又不能忽略外部形态表现美。只有当教师的内在素质同外部表现完美结合的时候,我们才能说这是美的。关于教师的气质,和任何一个普通的人一样,必须具备生气、英气、勇气和正气。生气指的是活力,英气指的是包括敏锐和抉择的智慧,勇气是努力适应于孩子们的果敢,而正气则是做人的根本。这些“气”,既是心灵之气,也是力量之气,同时也是人生存在的支柱——活力的表现。这些“气”是在教师和儿童之间的彼此的关心和团结中建立起来的,从而也能产生出真正关心孩子们的教育的技能[2]。教师美的形象是学生目光聚焦的对象,也是对学生辐射教育影响的源泉。 教师美的价值是无可替代的。著名学者季羡林曾说过:“真正优秀的学生,不是从课堂里教出来的,而是由优秀的教师熏陶出来的,只有一流的教师才能熏陶出一流的学生!”日本学者过村明先生在《技术的进步和教育的倒退》一文中指出:“教师之所以成为教师,也就是说用机械无法取代教师活动的领域……除了教师的人格(情感)之外,没有别的。剩下的就是依靠教师人格的魅力,与人相接触这一重要领域。”为了说明这个道理,他举了流传在教育界的一则笑话:美国某大学有位教授,每周让助手将他的讲课录音拿到教室放给学生听,以录音代替讲课。这以后,学生也提出要拿录音机到教室复制讲课的录音带。结果是,教室既没有了教师,也没有了一个学生,只剩下两台录音机。这则笑话饶有风趣地告诉了我们一个严峻的现实:如果真的是这样,教育就完全脱离了教育活动,而变成单纯复制录音带的工作了[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