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尤其教育在其中的作用

作 者:

作者简介:
娄世艳,南开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天津 300071);李建民,天津商业大学。(天津 300134)

原文出处:
教育与经济

内容提要:

工资性收入在农村居民纯收入中所占比重不断提高,提高农村居民的工资性收入对增加农民收入和缩小城乡差距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运用定量分析的方法,研究影响我国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的主要因素。研究发现:健康状况、乡城流动、产业结构、尤其是教育水平对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有显著影响,但这些影响在我国的东部、中部和西部各不相同,其中教育对东部和中部的影响非常大而对西部的影响却不显著。本文分析了形成这些不同影响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09 年 01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F08;G40-0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870(2008)03-0008-06

      一、引言

      在我国,收入分配一直是受到普遍关注的重要研究课题,经济体制改革以来我国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2003年我国的基尼系数为0.45①,超出国际上公认的警戒线。但相关数据和研究发现,我国的收入差距最主要的是城乡差距。②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分配状况恶化,已构成对经济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总体提高的威胁。

      一般而言,农村居民收入分为家庭经营收入、工资性收入(劳动者报酬收入)、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当前研究影响农村居民总体收入的文献比较多,本文与这些文献不同,它将农村居民纯收入细化,仅研究工资性收入,因为工资性收入在农民纯收入中所占比重不断提高(见表1),并且经济比较发达的上海、北京、广东3省市2005年这一比重分别已达到74.7%、61.6%和54.6%。有理由相信,随着城市化与工业化的不断进行,农村居民收入中工资性收入所占比重还将持续提高。因此,研究影响工资性收入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政策措施,对于增加农村居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

      

      二、文献综述

      针对上文提到的农村居民收入影响因素等问题,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1]、产权不明晰[2]、农村税费改革相对失效[3]、农业所特有的地方性收费[4] 等等是导致农村居民收入较低的主要原因。

      其中,杨瑞珍(1997)认为农村居民收入增长迟缓的原因在于人增地减矛盾突出,因此加快乡镇企业发展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5]。林毅夫(2002)认为,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重要的是有赖于农村劳动力不断向非农产业转移以及农业生产结构不断向高附加值产品调整[6]。喻平(2003)认为,工资性收入是农民收入的主要组成部分,而这又需要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与产业结构调整等制度支撑[7]。陈在余、蒯旭光(2004)认为,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缓慢主要是因为我国工业化走上了资本密集型道路,因此完善要素市场,重点选择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以缩小农村居民收入分配差距[8]。魏杰、王韧(2007)在内部和外部二元机制的划分基础上进行的实证研究表明,农业生产的特殊性限制了内部收入决定机制的有效性,并直接导致基于农业自身的内部政策体系的相对失灵,农村居民收入问题的最终解决必须依托于内部和外部解决机制的协调,即在改善农业生产成本—收益比的同时,重点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扩大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和加大农业技术投入[9]。

      这几位学者的共同观点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农村劳动力的打工收入,是农民工资性收入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当然后者还包括从事农业的工资性收入等),因此出现了不少研究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收入影响因素的文献。

      有一些学者在抽样调查基础上对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收入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基本一致的结论是教育(尤其中学以后教育)对提高外出务工农民的收入水平具有很大的作用(侯风云,2004[10][11];苏群等,2005[12];高嵩等,2006[13]),并且外出务工农民的教育收益率高于农村就业劳动力的教育收益率(De Brauw和Rozelle,2002[14])。同时,农村劳动力的收入还与经验、性别、年龄、健康状况、培训情况、婚姻状况等因素有关(侯风云,2004[10][11];苏群等,2005[12];De Brauw和Rozelle,2002[14])。这些都是影响外出务工农民收入的微观(私人)因素。当然,也有少数学者分析了一些宏观(外在环境)因素,如卢志刚等(2006)考虑到了企业所有权形式的影响[15];白明(2007)讨论了务工行业、地点、打工地的保障条件等因素对收入的影响[16]。

      本文主要考查影响农民收入中工资性收入的因素,既考虑教育、健康、迁移流动等个人因素的影响,也考虑城市化水平、产业结构、区域等外在环境因素的影响。

      三、计量模型与数据说明

      本文定量分析影响我国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的主要因素,根据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以及数据的可得性,使用的是分地区的平均数据。除了考虑教育水平对工资性收入的影响,也考虑了劳动力城乡流动、农村医疗保健水平(健康状况)、城市化水平、产业结构以及区域等因素的影响,另外还考虑了经济发展本身对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的影响。所以,本文所建模型为:

      

      其中,表示第i个地区农村居民的人均工资性收入(劳动者报酬收入);表示第i个地区农村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具体计算过程见下文说明),作为教育水平指标;表示第i个地区城镇单位使用的农村劳动力数量,作为劳动力城乡流动指标;表示第i个地区乡镇卫生人员数,作为健康指标;表示第i个地区的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是城市化水平指标;表示第i个地区第一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是产业结构指标。为了反映解释变量变化对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变动的影响程度,对各年度工资性收入、城镇单位使用的农村劳动力数量、乡镇企业卫生人员数等数据都进行了自然对数处理。用时间趋势项t表示经济发展、政策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同时用t·项表示教育对收入影响程度随时间变化的趋势,是随机误差项。对于区域因素对工资性收入的影响,本文并未采用虚拟变量,而是分东、中、西3个地区分别用上面的模型进行了回归,然后比较回归结果的差异。本文采用Eviews5.0计量软件进行回归,回归方法是加权最小二乘法,权数为预期残差序列绝对值的倒数。加权最小二乘法的优势是剔除异方差对回归结果的影响,从而保证系数的有效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