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0186(2012)02-0003-07 学校课堂教学改革是在变革与适应、解放与控制的互动中生成与发展的。学校课堂教学创新在实践层面体现为研究域的界定、上位的研究思路的形成以及将反思批判精神转化为一种长远的、具体的、有效的战略性选择和策略抉择。这些直面课堂教学实践的研究,不仅促进了我国学校教学改革的深化,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实力,而且为有中国特色的教学论学科实现原创性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思想、理论和实践的源泉。 在学校教育创新视野下,聚焦课堂教学改革,笔者认为以下几个问题是必须予以思考和回答的。 一、课堂教学研究的定位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优质教育资源紧缺。严峻的升学压力——来自于社会和家庭的“分数唯一”的评价标准,使相当多的学校,尤其是办学条件较差的学校,主要靠“考什么教什么”、提高考试科目的分数以求生存,从而导致理念与行为的相悖。突破这一制约学校发展的“瓶颈”,教学内容的价值选择、课堂进程结构的优化、教与学的行为分析以及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发展就成为了21世纪学校课堂教学创新研究的重点。 (一)课堂教学研究的价值功能 摈弃工具理性的价值观,重新认识课堂教学内涵实质及其研究的价值功能。 1.课堂教学是学生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方式,是实现学生发展的主渠道。 2.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育人模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由课程、教学、德育三个要素组成的学校育人模式系统,课堂教学处于学校教学的主体地位。 3.课堂教学改革是一种变革性实践。 (二)课堂教学改革追求的主要目标 1.实现学生真正的发展。回到“原点”,通过对课堂教学中教与学的行为分析,优化学生的文化生存环境和活动方式,探讨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2.揭示现代课堂教学的基本特色,把握学科教学的基本规律,形成教师教学风格与特色。 3.形成学校教学多种实践形态和理论学说。 从“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到“学会发展”,是在课堂教学观念层面上的一个实质性超越。 二、现代课堂教学构建的研究视角及研究重点 (一)研究视角:学校教育创新 学校教育创新是学校教育主体,通过新的创意、新的构想、新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新的教育技术和手段,对原有不合理的理论观点、思想方法、技术手段突破和超越,在学校变革与发展中更有效地实现教育目的的一种创造性活动。其实质在于不断地反思批判和选择。 (二)课堂教学改革创新研究的重点 1.教学内容体现知识的整合,联系生活实际,注意挖掘人文内涵。 2.学生学习活动设计合理;形成学生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创造性思维品质培养。 3.发展性教学策略的实施。有效教学主要表现在学生主动参与的有效度,合作学习与探讨的实效性,学生自主选择及差异发展以及合理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为此,课堂教学改革应努力实现三个方面的根本转换:(1)从关注结果的实效性,进而关注过程的合理性,关注如何实现学生的差异发展;(2)从对教师教学水平的分析,进而把握学科教学的基本规律;(3)从评价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失败,进而揭示现代课堂教学的基本特色,形成教学的不同流派与风格。 (三)现代课堂教学生成发展的内涵 现代教学,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它由一系列重大概念命题组成核心内涵。这些核心概念是:(1)体现发展观的教学目标的多元价值取向;(2)实践、活动与教学认识;(3)合作、交往与教学的社会性;(4)人文、科学统整与教学文化性;(5)教与学方式的变革与学生差异发展。 现代教学生成发展的内涵是:在实践、活动基础上通过合作与交往促进学生差异发展。实践与活动、合作与交往、差异发展是我们目前在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创新中必须坚持的三个核心概念。 一是实践与活动。 认识是在实践与活动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活动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对实践、活动等概念的误读或庸俗化理解,导致了教学实践的偏差。对该问题的研究,需要思考两个问题。 (1)教学活动的认识发展功能问题。有学者认为,“教学活动作为学生认识发展的实现机制,在学生的发展中发挥着三种基本功能,具有三方面的作用,即认识的起源和发生,认识的建构与形成以及认识的改进与转换”。[1] (2)教学实践活动的表现形态问题。教学实践活动具有丰富多样的表现形态,但基本可归为三种类型:一是认识活动,认识反映关系,区分主体与客体,达成认识的目的,指向的是科学文化;二是交往活动,即互为主客体、互为目的的价值性活动,指向的是交往文化;三是艺术活动,或称自由性活动,不仅包含视、听觉艺术,也包含精神伦理艺术,超越主体与客体,自为的目的,展现的是符号与生命的统一,指向的是艺术文化。这三种类型活动是由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三种基本关系决定的,三种类型活动相互作用,从而形成了教学实践活动的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