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明清时期中国手工业技术的进步

作 者:

作者简介:
徐晓望,福建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博士生导师

原文出处:
东南学术

内容提要:

明清时期的中国手工业技术有较大的进步,其一,它表现在红茶、白糖、生丝、瓷器等手工业产品对国际市场的开拓;其二,它表现于基础工业冶金技术的进步;其三,它表现于手工业中机械使用的水平;其四,它表现于手工业分工的细化与设备的大型化。实际上,中国的手工业技术在西方工业革命发生的前期,仍然不亚于西欧,只是在蒸汽机的发明之后,西欧国家的工业才明显地超越中国。


期刊代号:F7
分类名称:经济史
复印期号:2009 年 06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K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569(2009)04-0130-10

      传统观点认为:明清时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它以生产技术的迟滞为其时代特征。即使是李约瑟的煌煌巨著——《中国科技史》,也认为中国的科技发明主要是在宋代和宋以前,对明清时期中国手工业技术的进步,言之不详。实际上,随着明清时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国的手工业技术出现了重大进步,对开拓中国手工业的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都有重大的贡献。不过,由于受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研究的影响,人们主要着眼点是中国为何不能产生蒸汽机的生产技术?于是,他们对明清手工业技术的研究,最终转入对手工业发展社会环境的探讨。这一方法上的缺陷,使中国学术界普遍看轻明清时代手工业技术发展的意义,因而也未能真正着力研究明清时代的手工业技术。

      笔者赞同弗兰克提出的1800年以前明清经济仍然领先于世界的观点,并且认为明清手工业技术的发展是构成这一领先的重要基础。①

      一、从市场的开拓看明清手工业技术的发展

      我认为:评价技术发展的主要尺度首先是市场效应。因为,在商品经济时代,所有的技术革命,其根本目的都是为了市场的开拓。蒸汽机之所以有巨大的意义,是因为它能够大大降低商品的生产成本,从而为商品开拓广大的市场。而有一些技术虽然看似简单,但只要能产生巨大的市场效益,便是重要的技术革命。我们若是用这一尺度去衡量明清时代的手工业技术,便可知道:其实明清时代出现了和应用了许多重大的技术革新,它使中国手工业的生产力大大提高,明清时期中国商品之所以能在世界上占有相当的份额,与手工业技术的革新紧密相连。是这些技术的应用为中国商品开拓了广大的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中国出口商品之所以能在1500年-1800年的三百年间仍然在世界市场上占有巨大的份额,与手工业技术的革新分不开。以下简述与国际市场有关的手工业技术的进步。

      制糖业。明代制糖业应用的技术是:“黄泥脱色制白糖法”。中国在宋元时期主要生产黑糖,或称为红糖。其时,在国际市场上出售的糖,主要是印度的产品。据泉州方志的记载,迄至元末,福建泉州路南安县的一位老人无意中发现黄泥覆盖的黑糖变得雪白,因此产生黄泥脱色制白糖法。这是历史上第一次成批量地生产白糖的方法。不过,这一技术明代主要流行于福建沿海,清代逐步传到台湾、广东等地,这样,白糖成为中国糖业的主要产品。②白糖的外观远胜于红糖,其含糖量也胜于红糖。因此,白糖制造术的发明与应用,打开了中国糖业的国际市场。在明代与清代初年,白糖则成为丝绸、瓷器之后排位第三的大宗出口商品。不仅日本、朝鲜、西欧诸国输入福建、广东、台湾的白糖,而且,波斯、阿拉伯等印度糖业的传统贸易区域,也在输入中国的白糖。由此可见,虽然黄泥脱色法是一项十分简单的白糖加工方法,但它为开拓中国糖业的市场作出了重大贡献。因此,这是一项重要的技术革新。

      制茶业。明清是中国制茶技术大发展的时代,其主要贡献是发明了红茶制造术与乌龙茶制造术。自唐代茶文化大发展以来,第三代茶是发酵茶,即全发酵的红茶与半发酵的乌龙茶。发酵茶在中国流行不如绿茶广泛,但是,它却被外国人广泛接受。其原因在于:绿茶是生炒制成,茶叶有一股苦涩味,尽管中国人喜欢这一种味道,但是,外国人却不明白中国人为何要“自找苦吃”?因此,绿茶时代,中国的茶叶基本不输往海外。在宋元明三代的中国出口商品中,很难找到茶叶的记载,其原因在此。发酵茶的问世约在明末清初。其时,武夷山产茶区出现了发酵茶,首先是全发酵的红茶,以后又发现了半发酵的乌龙茶。茶叶发酵后,能去掉原有的苦涩味,使茶叶变得更加醇香。最早嗜饮红茶的是闽南人,清代初年,中国对外贸易的港口主要是厦门。荷兰人与英国人相继前来厦门贸易,受当地人影响,也爱上了红茶。英语中“茶”的发音与厦门话相似,其原因在此。其后,英国与欧洲国家逐渐兴起了饮用红茶的热潮。英国之外,葡萄牙人、荷兰人、俄罗斯人,都消费一定数量的茶叶,尤其是英国人,不仅皇室饮茶,而且普通百姓也都爱喝“武夷茶”。他们的早餐以红茶加牛奶,谁能得到产自武夷山风景区的红茶——“正山小种”,那是最值得向客人炫耀的一件事。来自中国的茶叶,已成为世界性的饮料。③

      在清代中期,红茶与乌龙茶超越生丝,成为清朝输出的首要商品。在各类茶叶中,红茶又排在第一位。1838-1839年,广州口岸输出的红茶共计32,495,066磅,绿茶7,728,800磅,共计40,223,866磅,④约为18245.5吨。其中,红茶约占中国茶叶输出总数的80%!由此可见,清朝对欧洲国家的贸易之所以能保持长期出超的地位,与红茶的输出有极大的关系。从这个角度去看红茶生产技术的发明,便可知道它对中国商品开拓国际市场有重大意义。它使茶叶这一中国主要的农产品加工业的消费市场,从东亚数国扩张到欧洲与美洲的广大世界市场。如果我们从传统的观点去看红茶的生产技术,根本不会发现它的意义。所谓红茶发酵,其实是再简单不过的技术。它不过是将茶叶包在麻袋里,闷上一二日,由于酵母菌的作用而自然发酵。因此,单纯从制作技术来看,红茶的制作算不了什么。但从市场开拓的角度去看,红茶的发明使世界上几千万人热爱这一饮料,这种重大意义的技术革新,即使在现代中国亦为罕见。

      生丝。宋元时期,中国对外出口的主要是丝绸,而明清以后,中国对外出口的丝绸类商品,主要是生丝,而且主要是浙江湖州生产的生丝。迄至明代前期,欧亚大陆的主要国家,都发展了自己的丝织业,如伊朗、意大利、法国、西班牙,都曾有一度发达的丝织业。丝织业可以分为生丝生产与织绸业二个阶段。由于各民族都有自己爱好的花样,因此,明清时代世界各地织绸业都开始了民族化过程。也就是说,他们不再直接进口中国的成品丝绸,这是明清时期中国丝绸直接输出减少的原因。但在这一时代有一个十分奇特的现象:世界上多数丝织业发达的国家,都向中国进口生丝,而且主要进口湖丝;其实,不止是海外世界,即使在中国,生丝市场也被湖丝垄断。丝织业在宋元时期原是分布最广的产业,不论东西南北,几乎都有发达的丝织业。但在明清时期,除了江浙一带,各地的丝织业都有衰落的迹象。即使保留了织绸业,但其所用原料,也多是向江南进口的湖丝。产于杭嘉湖平原的生丝成为中国与世界市场上商品丝的主要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