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自然农法思想探析

作 者:

作者简介:
阎莉,南京农业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张春玲,南京农业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南京 210095)

原文出处:
中国农史

内容提要:

傣族作为百越后裔,有着悠久的种植稻谷传统。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傣族人遵循自然法则,具有深厚的自然农法思想,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农耕文化。


期刊代号:F7
分类名称:经济史
复印期号:2008 年 05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S-09;N0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459(2008)02-0041-07

      傣族作为百越后裔,历来以农耕为本,有着悠久的种植稻谷传统。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傣族人通过与其所处的自然环境的相互调适,创造了一套独具特色的农耕文化。这一文化体系渗透着傣族人依靠自然,尊重自然,遵循自然法则的农耕理念,具有深厚的自然农法思想。这种自然农法思想既与傣族人的生态价值观念密切关联,又充分体现着他们的文化特性,贯穿于傣族人的生产与生活形态中。

      一、傣族农业生产中的自然农法思想

      “自然农法”不是一个新近提出的概念,早在1935年,日本自然科学家与哲学家冈田茂吉就提出了这一概念。冈田茂吉以其亲身体验与实践为基础,将自然农法诠释为庄稼种植应当尊重自然力,与自然协调一致,在具体生产中,不使用人工制造的化肥和农药,大力利用自然赐予的有机肥料。1972年,另一位日本学者福冈正信承袭了冈田茂吉的自然农法主张,出版了《自然农法——绿色哲学的理论与实践》,进一步阐述了自然农法的理论体系。在书中,福冈正信主张人类进行农业生产遵循的农法应当是“与自然共生的农法”,这种农法坚持“不耕地、不施肥、不用农药、不除草”的法则。①

      自然农法虽然是20世纪初期提出的概念,但是它的矛头直接针对化学农法。化学农法是现代工业革命的成果之一,其特征在于靠使用大量的化肥农药来左右作物的生长,换句话说,“化学农法是工业化的农法,它抑制了生命的本能,浪费了能源,破坏了环境,使人类吃的东西变得很劣质,使应当是‘有机的、生命物质生产的’农业变为‘无机物生产’的工业。”②自然农法的提出即是要克服化学农法的弊端,还农业生产自然而然的特征。为此,自然农法在理论思想上主张:(1)自然是由动物、植物、微生物组成的、相互依存的生态系统;(2)自然有自身的价值,人类应当尊重自然,实行“无为农业”;(3)人类在与自然的交往中,将自身融于自然,成为自然的一部分;(4)人与自然存在的一切有生命或无生命的东西是平等的,同它们是互惠互依的,不存在谁为中心地位的问题。③可以看出,自然农法所体现的核心思想即是:以自然作为人类生存的基础,以自然作为人类生产的法则,以自然作为人类发展的依据,一切以自然为出发点,一切又以自然为归宿。

      如果仅从概念的明确提出来看,无疑“自然农法”是20世纪的产物。但是,事实上,作为一种思想理念的存在,自然农法可以追溯很远,它是传统农业生产,尤其是许多少数民族农业生产的基本依据和基础。这里,我们透过傣族农业生产,可以窥见其中蕴涵的自然农法思想。

      傣族农业起源于新石器时期,早在四、五千年以前就产生了。而作为百越人的后裔与长期生存的自然环境使傣族形成了以稻作农耕为主的农业生产特征。历史上,傣族的农耕生产主要表现为施肥少,中耕管理差,生产过程中由整地、播种、田间管理和收获几个阶段组成。在整个傣族的稻作生产环节中,都渗透着自然农法思想,而其中不施肥最集中地体现了傣族自然农法思想的核心。

      一般来说,施肥是犁耕的一个重要环节,但傣族人种田却不喜欢施肥。其中的原因有五个方面:第一,傣族在民主改革前相对处于封闭状态,很少同外界交往,而自身的自然条件好,人口稀少,所以当时的土司头人对傣族人种田的观点是吃多少种多少。第二,傣族历史上一年只种一季稻,半年多的休耕促使田地里长满了旺盛的野草。同时,傣族人喜欢让猪、牛等牲畜自然放养。旺盛的野草自然会吸引牲畜去田里吃草,这无疑能使田地获得牲畜肥料的补充。第三,傣族素有以牛踏田的耕作方式,最早甚至以象踏田。樊绰在《蛮书》卷四“茫蛮”条中记载:“土俗养象以耕田。”虽然以象耕田已难以考证,但是从这句话可以推论出,傣族历史上确实有将象赶入田地踏田的风俗。后来,这种象踏田的方式改为牛踏田。事实上,在未种双季稻之前,各家都会将养殖的牛赶入田里,让牛边吃边踏收割后不要的谷草及谷草根,这不仅使牛粪直接成为肥田的肥料,而且通过牛的踩踏,腐烂的谷草也变成了有用的绿色肥料。第四,傣族历史上只种一季晚稻,较长的休耕期有利于田地从雨水中获得充足的养料,同时田地自身天然生长的鱼、田鸡、田螺、泥鳅、蚯蚓以及其他微生物使土壤结构得到了良性循环和改善,进一步促使土壤肥力的增强。第五,傣族村寨虽然大多在平坝,但是一般建在高于水田的地方,而且没有专门的厕所设备。这样,只要一下雨,寨中的污水、人畜粪便自然地被冲进水田补充肥料。如金平傣族刀家土司的寨子原来是建在勐拉河边,后来又迁到山麓重建了新勐寨,因为他认为寨中的人畜粪便白白流进江里不合算。④

      傣族这种种植稻谷不施肥的做法同冈田茂吉创始自然农法如出一辙。1938年起,冈田茂吉开始他的自然农法实验,最初他也倡导不施肥,但是后来他将“无肥栽培”改称为“自然农法”。因为“这种农法大力利用自然堆肥,因而,无肥的说法欠妥。这种农法的要点是尊重自然力,所以,赋予‘自然农法’、‘自然栽培’等‘自然’二字最适当。”⑤显而易见,傣族农耕生产中的“不喜施肥”不是绝对意义上不使用任何肥料,而是利用自然赐予的肥料进行生产,从中体现了傣族人更为深刻的自然农法思想:不刻意追求自然力以外的人为的或超自然的力量,而是立足于自然之中,借助自然的能力为自身服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