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标体系是教育评价的依据,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是教育评价方案设计的中心环节,也是难度最大的一道工序。目前人们已经意识到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性及其构建之困难,但对其结构与构建的研究尚不够。本文主要从理论上讨论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的结构及其构建问题,旨在为科学而有效地设计教育评价指标体系探明路向。 一 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由反映评价对象内涵的指标集及其评价标准和量化符号构成,其主体框架是指标。“评价对象”与“指标”是相对而言的。如图所示。
上图的“一级指标”既可以看作说明“评价对象”的指标,也可以看作“二级指标”的评价对象;若将“二级指标”再行分解,则该“二级指标”又成为下一级(即三级)指标的评价对象。同时,若将上图看作一个更大指标体系中的子体系,那么上图的“评价对象”则转变为更大的指标体系中的一项指标。所以说,用来反映、说明或测量上一级项目的下一级项目为“指标”;被反映、说明或测量的上一级项目为“评价对象”(上图由左至右表示由上一级项目到下一级项目)。在指标体系中,指标的级数越往上,指标越抽象、概括;指标的级数越往下,指标越具体、独特。 教育评价指标体系可分为一般模型和分类模型(以下简称为“两种模型”)。一般模型是评价某一范围内一般现象的指标体系,它适用于该范围内所有被评价者的评价与比较;分类模型是评价某一范围内特殊现象的指标体系,它适用某一类被评价者的评价与比较。在同一评价范围内,两种模型可以共存。 “一般模型”与“分类模型”是相对而言的。当我们说某评价指标体系为一般模型时,是相对于它所界定的评价范围以内的各种特殊情况而言;当我们说它为分类模型时,是相对于它所界定的评价范围以外的更大范围中的一般情况而言。 两种模型之界说,理清了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的纵向关系(一般模型与分类模型之间的相对关系为纵向关系),拓展了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视野,使我们在构建教育评价指标体系时,既联想到一般情况,又注意到特殊情形,把一般与特殊结合起来,从宏观上、整体上去把握教育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路向。 两种模型内部均由不同类别的指标、评价标准、量化符号构成。 从达标水平去考察,有必达指标与期望指标。布卢姆(B·S·Bloom)等人曾把课程目标分为可能达到的目标和希望达到的目标两类[1]。美国管理学家凯普纳(C·H·Kepner)和屈力柯(B·B·Tregoe)将决策目标分为必达目标和期望目标两类[2]。教育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必达指标与期望指标,与上述两类课程目标及两类决策目标的含义相似。必达指标与期望指标的设置分两种情形,一种情形是:必达指标与期望指标是评价同一项指标的指标,必达指标是达标下限而期望指标为达标上限,即达标的最低数值为必达指标,而达标的最高数值为期望指标。如,对教师学历、学校设备等项目,可设置必达指标和期望指标。另一种情形是:某些评价项目本身就是必达指标或期望指标。如,对违纪犯罪率的最低限度的规定为必达指标,达到最低限度规定者,可得若干分,否则扣除若干分。对各种获奖、受表彰、特殊贡献的加分,则属于期望指标。必达指标的设置要充分考虑教育方针政策上的要求和实际上的可能性;期望指标的设置应有超前意识,充分考虑其对评价对象所产生的激励和导向作用。 从指标内涵性质去考察,有稳定性指标和变动性指标。稳定性指标是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内涵保持不变的或者在指标体系中仍然保留的指标。它反映教育的客观规律对教育工作提出的共同要求,不会因时间、地点的变化而更换或取消。如,“教学方法”这一项指标是以教育规律为评价依据的,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不同国家或地区,教学方法之含义,以及评价教学方法的有效性的标准是不变的、一致的。评价教师的教学工作都必须设置“教学方法”这一指标。在教育评价指标体系中,由于存在着稳定性指标,使指标体系具有相对固定的内部结构。变动性指标是在不同时期,可改变内涵(包括改变评价标准)或可更换的指标。它由一定时期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生产力、文化、科技发展水平对教育工作提出的不同要求所导致。例如,“德育”这一指标,不同社会制度下,其内涵和评价标准是不同的。又如,“计算机辅助教学”这一指标,适用于经济发达、教育条件较好的地区的学校,而不一定适用于贫穷落后,教育设备条件极差的地区的学校。再如,“教学语言”这一指标,由于各国或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传统和文化背景不同,“教学语言”这一评价指标的内涵也就不同。由于变动性指标的存在,使教育评价指标体系具有一定程度的可塑性。设置变动性指标愈多,其可塑性愈大。对变动性指标的研究,使我们注意用发展变化的眼光看待评价指标,面向未来,面向世界,并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构建教育评价指标体系。 从指标的精确度去考察,有硬指标和软指标。硬指标是指达标要求是固定的精确的指标,它强调评价时看“硬件”,包括实物、证件、统计数据、静态资料等。如“教学设备”、“场地”、“获奖情况”、“教师学历”、“学生考试成绩”、“教师队伍年龄结构”等均属硬指标。对硬指标的评价一般比较客观。软指标是指达标要求伸缩性较大、不精确的指标。它强调评价时看“软件”,常采用定性分析评价,包括对事物的性质特点、变化过程、因果关系的分析评价。如“办学特色”、“决策水平”、“教学思想”、“教改状态”、“教育经验的先进性”等均属软指标。软指标具有较多的主观因素。但由于教育现象的复杂性和模糊性,导致教育评价不可避免要使用软指标。硬指标与软指标结合使用是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结构的普遍现象。 从不同角度去考察指标的性质特征,从而将指标分成不同种类,各类指标之间常出现交叠现象。如某些必达指标,可能同时又是稳定性指标或硬指标。对指标进行分类研究,目的不仅在于启发我们恰当地从各类指标中选择某些类型指标去合理地构建教育评价指标体系,而且还在于指导我们从不同角度去考察同一项指标的内涵,以便加深对某一项指标性质特征的认识,从而有助于评价标准的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