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教育与生活

作 者:

作者简介:
刘铁芳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系

原文出处:
教育理论与实践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1996 年 10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教育(学校教育)阶段是人生的一个特殊阶段,儿童生活阶段同样也是人生的一个特殊阶段,恰好两个阶段又并行交错地走在一起,那么教育对儿童生活的关注便理应成为不可忽略的重要课题。

      一、生活的界定

      生活,在汉语中意指:“生物为生存、发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生存、活着[1];在英语中,名词Life含有“state of existence asa human being”(人生,人的生存状态),动词“ Live”意为“ have existence as a plant or animal,be alive”(生存,活着)“pass one's life in a specified way”(以某种方式生活)“ enjoy life intensely”(享受人生)[2]。本文特指人的生活。真正的人的生活至少有以下五层含义:(1)它必然与个体的生存状态相连,英汉双语中均有此含义,人生活着,必然先生存着;(2)它是一种过程,不是静止的,“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的生活过程[3]”,不能用静止的眼光去理解人们的生存状况;(3)它离不开个体的意识与自我意识,没有意识与自我意识不能称之为人,也不能去享受生活、享受人生,生活着,意味着个体能意识到他当下的生存状态,人的生活必然是在人的意识与自我意识中展开;(4)它需要足够的自由,真正的人是作为主体的人,离开了一定的自由,人完全成了不可选择性的机器,就谈不上作为人自己的生活;(5)它与个体的发展相关连,人总是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因此,我们将生活界定为个体生存状态的积极主动的展现与充盈的过程。

      二、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生活过程

      随着人的意识与自我意识的发生,个体逐渐开始了作为人的生活。在个体接受正规教育之前,这种生活就已经萌芽了。教育阶段作为个体发展中的特殊阶段,它与个体的生活并行交错。不仅如此,儿童接受教育本身就是儿童阶段的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在此意义上,我们提出教育乃是一种特殊的生活过程。本文从以下三方面理解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生活过程的含义。

      (一)教育不是生活的准备

      生活是一个过程,儿童生活与成人生活是这一过程中的不同阶段。人出生到这个世界并不只是为了过成人生活,在成人生活之前的一切都是为了准备这种生活。教育的对象是本来就生活着的儿童,教育必然地要纳入儿童当下的生活,成为儿童当下生活的内容。所以,教育不是生活的准备,而应该不断充盈儿童当下生活的内涵,儿童只可能沿着他们当下的儿童生活之路,逐渐走向未来生活。

      十九世纪大教育家斯宾塞曾明确指出:“为我们的完美生活作好准备,乃是教育所应完成的功能”。[4]他还提出了“一个合理的教育次序:直接维持自己生存的准备;间接维持自己生存的准备;父母职责的准备;公民义务的准备;各种高尚娱乐生活的准备”。[5]显然斯宾塞是在以一种先见的成人化、社会化的生活模式试图来预定并引导儿童朝向并接受这种属于未来的生活模式。这种观点有两个明显的缺陷:(1)它忽视了真正的人的生活尤其是儿童的未来生活是不可限定、不可全盘计划的。“人只能自己改变自身,并以自身的改变来唤醒他人。但在这一过程中如有丝毫的强迫之感,那效果就会丧失殆尽”。[6]人应该是凭着自己对生活理解的逐渐积累与反思走向属于他的真正的人的生活。而不是被牵引着走向一种既定的生活模式。个人的生活源自个人的意愿而不是强制性。“凡是个人出于自由意愿而做之事,都不在计划之内。但是,可以给予一定条件,使人的自发性比在其他条件下更容易发挥出来。”[7]显然,对未来生活的计划是十分有限的。当人们把一种属于当下的成人化、社会化的生活模式去全盘规划儿童的教育时,已远远地超出了可计划的范围,抹杀了属于儿童的自由。(2)它忽视了儿童受教育本身就是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把儿童应有的生活与成人化生活等量齐观,从而忽视了儿童生活的特殊性。“成年人只想转变儿童,把他自己当作完善的模范。”家庭所关心的是“他们的孩子应该在尽可能最短的时间内获得进入社会生活的护照”。其结果是“儿童所受的痛苦不只是身体上的;在智力活动方面也受痛苦。学习是强制性的,充满了厌倦和恐惧……他们变得懒散、沮丧、沉默、耽于恶习,对自己失去信心,毫无童年时期的快乐可爱的景象。”[8]这是蒙台梭利对十九世纪教育的阐述,这种情况在今天的中国依然大量存在。

      持“教育是生活的准备”观点的人看不到儿童的生活,看不到儿童在生活,看不到教育是在儿童的生活中展开,并作为一种独特的方式纳入儿童的生活,充盈儿童的生活。在这种教育中,充斥的是各种各样的“训练”[9]知识技能训练、道德行为训练等等,而缺乏真正的生活着的儿童的教育。

      (二)教育在儿童生活中展开

      儿童的教育总是与儿童的生活并行,他们是以儿童的方式生活着接受教育,教育不可避免地在儿童生活中展开,儿童生活自然地成了教育的背景。

      读沈从文自传中的一些话对我们理解这一点很有帮助。“我幼小时较美丽的生活,大部分都与水不能分离”(他经常偷偷下河洗澡)、“我认识美,学会思索,水对我有极大的关系”、“我一面被处罚跪在房中的一隅,一面便记着各种事情,想象恰如生了一对翅膀,凭经验飞到各样动人事物上去。……想到河中的鳜鱼被钓起离水以后拨刺的情形,想到天上飞满风筝的情形,想到空山中歌呼的黄鹂,想到树木上累累的果实”、“我生活中充满了疑问,都得我自己去找寻解答。我要知道的太多,所知道的又太少,有时就有点发愁。就为的是白日里太野,各处去看,各处去听,还各处去嗅闻,死蛇的气味,腐草的气味,屠户身上的气味……”、“若把一本好书同这种好地方尽我拣选一种,直到如今,我还觉得不必要看这本弄虚作假千篇一律用文字写成的小书,却应当去读那本色香具备内容充实用人事写成的大书”、“我不了解家中为什么只要我读书,不让我玩”。[10]尽管沈从文所受的教育跟当前的教育大不相同,但其中所涉及的问题仍然富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从中我们至少可以得到以下四点启示:(1)儿童在他们的生活中积极主动地发掘出真、善、美的内容,并自然地成为教育的基础,教育总是在这一基础上展开,问题在于教育者是否意识到并善于利用这一基础,加以引导,促其深入;(2)儿童生活中形成的认知、情感、意志上的特征会必然地影响到儿童在教育中的认知、情感、态度特征;(3)儿童生活中激发的各种疑问会成为他们深入探究的动机,不管教育对之采取什么态度,他们总是带头疑问和动机接受教育;(4)儿童自在生活中的各种情趣会成为儿童对教育认识的参照标准,进而对教育产生好恶倾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