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老一辈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成仿吾不仅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代表,而且还是一位杰出的无产阶级教育家,为无产阶级的教育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探讨成仿吾的教育思想,对深化当今的教育改革,促进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一) 成仿吾教育思想的基本点是,教育为革命和建设事业服务,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他在《战火中的大学》的序言中强调:教育“要为当时的革命斗争和生产建设服务。在革命斗争和建设中发现人才,培养干部,使千百万的优秀人才从火热的实际斗争中成长、壮大。” 成仿吾教育思想的形成,与他是有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革命实践、文化教育实践密切相关,也与他热爱教育事业,对教育工作执着的追求密切相关。 他出身于书香门弟,早年留学日本,精通德、英、日、法、俄五种语言。“五四”运动后,与郭沫若等人从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文化运动,建立了著名的革命文学团体“创造社”,撰写与翻译了许多论文、小说、诗歌,并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对推动我国革命的文学家和社会活动家。1925年任广东大学(中山大学的前向)教授和黄埔军官学校教官。大革命失败后赴欧洲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1928年在巴黎参加中国共产党,主编中共柏林、巴黎支部机关刊物《赤光》。1931年回国后,任鄂豫皖省委宣传部长、省苏维埃文化委员兼红安县委书记。1934年到瑞金中央苏区,任苏维埃中央政府委员,并在中宣部和中央党校工作。此后,他一直从事党的教育事业。他参加了著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任干部团政治教员,是长征中唯一有教授头衔的人。1935年到达陕北后,他先后任中央党校高级班教员、教务主任、陕北公学、华北联合大学校长、华北大学副校长。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校长、党委书记、名誉校长、东北师范大学、山东大学校长和党委书记、中共中央党校顾问、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常委等。 成仿吾一生绝大部分时间是在教育岗位上。他热爱教育事业,终生为之献身。1945年日本投降后,毛泽东问他,全国解放后是作政权工作还是作教育工作,因为当时他还兼任晋察冀边区参议会议长。他毫不思索地回答,还是作教育工作好。毛泽东点头说“这好这好”。 (二) 在革命战争年代,成仿吾强调教育是“中国革命总任务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一种有力武器,通过它来培养革命所需要的干部,并宣传、教育,从思想上武装广大群众。”(《成仿吾教育文选》,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以下未注明出处的均引自此书)他根据革命发展的不同阶段,对教育提出了不同的任务与要求。1931年在鄂豫皖苏区时,他提出文教工作的目的是:“提高我们的思想和文化,增加我们斗争的力量,来完成建立新社会的伟大使命。”抗日战争时期,延安的陕北公学、晋察冀的华北联合大学,是为战胜日本帝国主义,培养抗日干部而建立的,正如毛泽东1937年10月23日给陕北公学题词所明确指出的:“要造就一大批人,这些人是革命的先锋队……中国要有一群这样的先锋分子,中国的革命任务就能够顺利的解决。”(《成仿吾校长纪念文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因此,成仿吾在论及陕北公学的任务时说:“我们这个学校设立的目的是要吸收这批青年—这个抗战力量—到抗战的各个方面,使他们能够发挥自己的伟大力量,加强整个民族的抗战力量。”在《华北联大的任务与工作》一文中,他又提出联大的任务:“(一)培养大批的华北的地方干部,用革命的理论把他们的头脑武装起来,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与工作能力;(二)广泛地展开新民主主义的教育,推进普及教育,以提高华北人民的抗战觉悟与文化科学知识水平。” 在抗日战争血与火的年代里,打击侵略者,救亡图存是全民族的神圣任务,不可能在学校里经年累月系统地学习。因此,成仿吾在陕北公学写的《毕业上前线》的歌词中说:“学习总不能求得完全,要在工作中去锻炼,困难已经逼到眉睫,谁有心意长期钻研,我们要去打击侵略者,怕什么千难万险!我们的血已沸腾,不除日寇不回来相见!”(《成仿吾诗选》,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年版) 新中国成立后,开始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成仿吾及时指出“培养人才,是国家最重要的建设事业。”(《纪念文集》)他认为培养人才是实现革命事业的百年大计,千秋大业,直接关系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现在和将来。在《新旧教育对比》中,他说:“要实现党的教育方针,必须提高人民的社会主义觉悟,提高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培养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坚决奋斗的接班人。”在《为教育现代化而奋斗》中,他又说:“我们不仅需要大量的具有现代科学知识的经济管理人才,而一切参加现代化建设的干部都必须懂得科学社会主义,懂得新时期的政治学、法律学、人才学等等。” 1956年中国人民大学成立,在开学典礼上,刘少奇在讲话中指出:“这个大学是我们新中国第一个办起来的新型大学,中国将来的许多大学都要学习我们中国人民大学的经验,按照中国人民大学的样子来办。”在以后几十年的岁月里,成仿吾先后主持了中国人民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山东大学。他没有辜负党的重托和人民的期望,这三所大学都办成了新中国第一流的大学,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了大批合格人才。八十年代,他在回忆战争年代办教育的往事时,仍谆谆要求我们发扬解放区教育的光荣传统,继往开来,为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办好教育。(《战火中的大学》) 成仿吾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充分证明了“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国家兴亡,人才为基”的正确性。1985年3月,邓小平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再次强调“改革经济体制,最重要的,我最关心的,是人才。”同年5月,他又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精辟地指出:“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与质量。”事实正是如此。只有全民族素质的提高,并且有足够的掌握现代化科学文化的全面发展的各类专业人才,才会有强大的科技力量,才会有深厚的经济实力,才会有强大的综合国力,才能实现两个转变。我国的经济建设才能顺利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与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才能逐步实现建立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