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洁教授发表于《教育研究》1995年第6期上的文章《再议德育之享用功能:兼答刘尧同志的“商榷”》,对德育享用功能的分析和严密论述,让我受益匪浅,在此,我想从道德行为研究的角度进一步与鲁洁教授商榷。 一 心理学研究表明:需要是人行为的原动力。一般地说,主体由需要产生欲望,当主体的欲望与客观世界中的具体对象建立了心理联系时转化为动机。主体需要一旦转化为动机,就成为推动行为的巨大力量。反过来,行为也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动机和需要。因此,任何动机和需要无论隐蔽多深,只要我们认真分析,总可以从行为中找到它的原形踪迹。依据此理论,
当X[,2]利于他人和社会时,我们认为这种行为是道德行为;反之,我们认为这种行为是不道德行为;当X[,2]对他人和社会无益又无害时,我们认为这种行为是0道德行为。至此,人类行为集合R被分为:A:道德行为;B:不道德行为;C:0道德行为;则R=AUBUC。而A又根据需要和动机的类型划分为;A[,1]:伪道德行为;A[,2]:下道德行为;A[,3]:上道德行为:A[,4]:真道德行为,即A=A[,1]UA[,2]UA[,3]UA[,4]。也就是说,人类行为以道德(抽象的)为标准划分为不道德行为(B)、0道德行为(C)、伪道德行为(A[,1])、下道德行为(A[,2]),上道德行为(A[,3])、真道德行为(A[,4])这六种,即:R=BUCUA[,1]UA[,2]UA[,3]UA[,4]。下面我们就对这六种行为给予阐述。 1.不道德行为(B) 一切对社会和他人利益造成损害的行为都属于不道德行为。行为主体出现这种行为失范的原因可归纳为三种情况。 (1)“好心办坏事”:即行为主体是依据客体(他人、社会)的需求,产生了为他人为社会服务的动机,由这种良好动机而导致的损害他人和社会利益的行为。比如:教师从学生的成才需要出发产生了帮助学生学习进步的动机,这种动机导致教师增加学生的课业量,延长学习时间,甚至对学生的不积极配合施以体罚。教师的这种行为就属于“好心办坏事”的不道德行为。(2)“无心插柳柳成荫”:即行为主体无意于对客体作出善或恶的行为,但行为的结果对客体造成了损害,这属于一种偶然性的行为失范所致。 以上两种情况,均属于人类道德(甚至法律)宽容(量刑)的范围,有些时候可以不负道德(法律)责任。但我认为,道德的人是应该能杜绝这种行为发生的。只要出现此种行为,就很难逃脱道德的谴责,因为好心也好,无心也好,是无法明确度量的。 (3)“为所欲为”:即行为主体为了达到个人的目的而做出损害他人和社会利益之举,这种行为是无可争议的不道德行为。 2.0道德行为(C) 一切不损害他人和社会利益的行为,我们统称为0道德行为。此类行为大量存在于我们的社会中,对此类行为不论是出于什么需要,由什么动机引起,我们都不对其作出褒或贬的道德评价。这就是说,试图把一切行为都装入“道德箩筐”的理论是不科学的。我们说工人做工、农民种田、学生学习、商人经商这诸多的日常行为都属于0道德行为。 3.伪道德行为(A[,1]) 当行为主体把施德于人作为达到个人目的的中介时,道德便作为手段起作用。其表现有两种情形,其一是道德作为减轻痛苦的手段。人生时常会受到痛苦的折磨,减轻或解除痛苦的途径较多,而施德于人和社会是一种有效的途径,尤其对精神痛苦的人。若精神上的痛苦体现在主体良心的自责上,则主体往往曾有某种不道德的行为,主体为了减轻或消除自己因不道德行为而引起的精神痛苦,就不得不向自己行为的受害者作出某种善行表示,以期对受害者的既失利益予以补偿,从而平衡“罪恶心理”。如果精神上的痛苦来源于社会舆论的压力,则主体会选择某一公开场合有意作出某种善行来实现自己对先前行为的否定,旨在消除以前过失对自己造成的不利影响,达到减轻痛苦之目的。其二是道德被作为谋取个人利益的手段,主体做出有利他人和社会的道德行为是为了换取更大的个人名利。因然,采取正当的手段追求个人的合理利益是无可指责的(这属于0道德行为)。但把道德作为手段的人,施德于人的直接目的是取得对方信任,从而促成对方为自己获得名利服务。对道德主体来说,他仅服务于能给自己带来名利的人,无名利可图时,他是决不提供服务的。 以道德作为手段的伪道德行为有如下特征:(1)自私自利:尽管主体施德于人,但总是把自己的私利作为行为的动机和最终追求的目标,他完全依照功利主义原则来支配自己的行为。(2)反人道:在主体那里,施德过程和施德客体都充当了实现主体个人名利的“跳板”,就是说客体被当成工具使用。(3)虚假伪善:主体不是出于道德良心才施德的,而是被个人名利驱使的,也就是说,主体很清楚施德于人能给自己带来更多的名利之后;才作出行动的抉择。个人名利一旦获得,主体即不再施德于人。可见,把道德作为手段,至多是一种伪道德,是一种披着道德外衣的隐蔽的不道德。因为它从根本上背离了道德的目的,歪曲了道德的本质,使真正的道德行为贬值。由于它有光彩的道德外衣,因而就有极强的伪装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