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多年前,毛泽东同志对北京一个中学校长提出减轻学生课业负担问题的意见做了重要批示,提出了学生要在“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的思想。这一重要思想对指导我国当前的学校教育改革仍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的思想是毛泽东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它是对1957年提出的“教育方针”的充实和完善 关于教育方针的论述是毛泽东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它体现了毛泽东教育思想的本质。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依据。因此,无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同志都能根据当时社会需要、青少年学生年龄特征及其思想实际确定人才培养的总的质量规格。1957年毛泽东提出了“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的教育方针(实为教育目的)。这一教育目的在人才的素质结构和具有何种社会功能方面都给了明确规定,长期指导着我国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 毛泽东于1965年提出的关于学生“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的主张,是建立在1957年的教育目的基础上的,主要就人才素质方面提出质的要求。为什么说毛泽东1965年的这一论述是对1957年提出的教育目的的充实和完善呢?第一、概念的完善。1957年教育目的中的素质结构用“德育、智育、体育”的概念,而1965年则用“德、智、体”概念,从毛泽东本意来说,两个概念本质是一致的,前者是表达后者的含义,国人也是这样理解的。但严格说二者是有区别的。德智体指的是人的素质。而在德智体后面加“育”,是指发展学生德智体素质所进行的教育,它们之间是目的与手段(或途径)的关系。基于这样的理解,笔者认为,毛泽东1965年的表述是科学的,是对1957年所提概念的完善。第二、内容的充实。1957年的表述只一般强调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没有说明如何发展、要达到何种质的要求;而1965年则加以说明,强调了是“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发展。有了这样的限定词,德智体发展的内涵更加明确和充实。“生动活泼”意味着学校教育、教学活动要丰富多彩,要让学生处在愉快和谐的教育氛围中,所以就要有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又要有生动活泼的课外校外活动,促使学生德智体等方面自然而有活力地发展;“主动”是指要承认学生作为学习主人的地位,尊重他们的人格,调动他们学习和接受教育的积极性,使他们的身心能动地自由地发展。可见,学生的发展,只有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发展,才是高质量的发展。 (二)它是毛泽东一贯的教育主张和教育实践的目标 毛泽东从早年到晚年,都极力主张培养德智体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的人才,使之为社会革命和建设服务,并且身体力行,率先垂范。 众所周知,求学时期的毛泽东是一个有主见、敢说、敢做、不受旧教规约束的学生。当他以第一名成绩被录取进入湖南省高等中学校学习,并不断取得好成绩深受师友赞誉时,他却主动退学到湖南省图书馆过上了半年的自学生活。在后来的五年半的师范生生涯中,他主动地关心政治,探索革命真理,不唯书、唯教,努力向社会和民众学习。同时,他还是体育运动的积极的实践者、倡导者、组织者和研究者,真正使德智体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 在修业小学,一师及其附小的教学和管理中,毛泽东始终尊重学生的主人翁地位,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充分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改革传统教学方法,广泛采用自学、讨论、研究法,让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管理、教学过程、学术研究、课外和校外活动,其目的在于使学生德智体各方面都能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 毛泽东创办湖南自修大学,主张学术自由,坚持学友们“自己看书、自己思索”、“共同讨论、共同研究”,尽最大可能发挥每个学友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他在主持农讲所,领导各级各类学校工作中,也始终要求教员与学员教学相长,要求教学实行启发式,废止注入式,形成“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校园气氛。 (三)它是毛泽东关于学校教育改革的出发点 关于学校教改,毛泽东在建国以后,尤其在60年代,发表了一系列讲话,主要精神是“我们的教育方针是正确的,但是办法不对。”主张“学制、课程、教学方法这几方面都要改”,[1]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使其德智体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 毛泽东指出:“现在课程多,害死人,使中小学生、大学生天天处于紧张状态。”[2]这“是很摧残人的”。所以,他认为“学制要缩短。课程设置要精简。教材要彻底改革,有的首先删繁就简。”[3]“学生负担太重,影响健康,学了也无用。建议从一切活动总量中,砍掉三分之一。”[4]这样做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能用他们的心思为自动自发的研究。” 在教学方法上,毛泽东一贯坚持实行启发式指导思想,主张教师教得活,学生学得主动。1929年红四军的“九大”把“实行启发式”列为“十大教授法”之首。在延安时期,根据毛泽东的指示,中共中央制定和颁布了《关于延安干部学校的决定》。它明确规定:“在教学方法中,应坚决采取启发式的、研究的、实验的方式,以发展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坚决废止注入的、强迫的、空洞的方式。”1965年他严肃批评教师的满堂灌,“讲授又不甚得法”,大学不发讲义“叫学生看、研究”的做法,要求学生不要死读书,“不要把分数看重了,要把精力集中在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不要只是跟在教员的后面跑,自己没有主动性。”[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