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生活与政治学基础理论

作 者:
严强 

作者简介:
严强,男,江苏南通人,南京大学公共事务与政策研究所所长、行政管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教育部高教司政治学类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公共政策研究会常务理事、北京大学教授等职,主要从事政治学理论、公共行政、公共政策研究,江苏 南京 210093

原文出处:
阅江学刊

内容提要:

本来意义上的政治生活是从公民和民生社会中提升出来的高贵的、体现集体精神的公民公共生活。在民生社会衰微甚至被消除的基础上形成的政治生活是扭曲的、反向的社会政治化的结果。民生社会的建设和发展,为积极的社会政治化提供了前提。发展科学的政治学理论是经营、建设体现和谐合作的、健康的政治生活所不可缺少的方面,而要做好这一工作,又必须先在作为其元理论的基础理论的研究上下功夫。政治学基础理论是一个包含多领域的开放性的论域,其任务是要回答政治学理论究竟以何种方式、范式、途径和材料才能科学、合理和有效地建构起来。


期刊代号:D0
分类名称:政治学
复印期号:2009 年 11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D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分类号:1674-7089(2009)01-0005-09

      一、政治生活是高贵的公民公共生活

      对于今天的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整体社会生活分成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这四大领域已经是一个常识了。当然要让这一重要观念成为在人类生活中通行的常识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就是在几年前,教科书上,学术刊物上,连同官方的正式文件上,都还只有政治、经济、文化三大领域的说法。以往所讲的社会是一个大社会,它只是相对于自然界,特别是相对于动物界而言的。至于和国家相对应的社会,则没有这一专门领域。

      有人说,这种关于人类生活领域的新划分是社会学家们长期呼吁的结果。这种说法兴许有点道理。因为在传统的整体人类生活的领域划分上要补上的是社会这一领域,而社会似乎本应当就是社会学家们研究的专利,由社会学家提出要增加社会这个新领域,不仅有为社会科学做贡献的味道,也有为社会学专业增添光彩的意图在内。但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历来不怎么重视知识,尤其不怎么重视社会科学知识的地方,如果真有一门社会科学具有能将传统的整体社会划分来一个颠覆和创新的本领,那这门社会科学的功效可算是破天荒的奇特了。

      其实,从传统的人类生活领域划分到新近的这一领域的重新划分,特别是突出了狭义的社会这一领域,可能更多的是中国社会转型到了今天,公民和民生社会建设的任务已经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地提上了国家治理的议事日程的缘故。虽然社会学家们对此再三呼吁过,但那终究只是学术研究。学科意义上的某种新的说法或新的思潮,充其量只能在同一学术圈子里被少数人知晓而已,其影响并不可能很大,至少不如某些社会学家们所想象的那么大。但是一种提法和观念能出现在执政党的代表大会的报告中,能够载入最高立法机关全国人大的文件中,情况就不一样了。经过全国范围的反复宣传和学习,这种提法和观念,就会成为人人皆知和家喻户晓的常识。连一些生活在国外的学者也迅速明白了凸现社会领域所反映出来的是执政党战略思想的重大变化①。

      在中国,当由改革、开放所推动的社会转型经历了30年,经济体制转轨初见成效的时候,人们都在思量下一步的改革应该选择哪个领域作为新的突破口。按照惯常的理论,政治生活的改革必须提上议事日程。其理由再简单不过了:经济是基础,政治是上层建筑。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应当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一旦经济基础变革了,下一步要变革的必定就是政治上层建筑。而且经济改革的成就,还需要政治的变革来巩固、维护和推进。这一套话语,对于念过高中政治课本,对于上过大学公共哲学课程的人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但是,为什么中国改革开放的现实发展轨迹却不是这样的呢。很多人都以此为依据,振振有词地责怪中国政治改革进展不快,甚至认为这是有人在故意阻拦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其实,上述的那一套话语已经被过度教条化了,从而也逐渐失去了真理的成分。世界上许多经验事实和研究成果已经表明,经济和政治的关系并不是那般简单。在很多政治系统中,经济已经相当发达,但政治民主化程度却相当的低。而相反的情况也很多。在不少政治系统中,政治上虽然学着西方发展出一套民主化制度,但经济却相当落后。现在人们不难看清楚,在政治和经济之间存在着作为两者植根基础的是社会生活。经济要通过社会再和政治发生作用,政治也需要通过社会再和经济发生作用。

      这种情况就和人们曾经在讨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时遇到的状况差不多。有相当一段时间,人们老是纠缠在一个问题上不能自拔:究竟是政府大一点、市场小一点好,还是市场大一点、政府小一点好。政府与市场两者似乎总是成反比,好像不会再存在其他的关系类型了。但是,现实中存在的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类型却是多种多样的。既有大政府、小市场的关系类型,也有小政府、大市场的关系类型,还有大政府、大市场的关系类型。原来,存在的并不是单纯的政府和市场两者的比例关系,这两者其实都植根于社会。一旦有了社会这一深厚的基础,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就需要借助于社会这一重要变量来理解了。

      中国改革开放的客观进展已经告诉人们,在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一定基础的条件下,下一步需要优先变革的不是政治,而是社会体制,需要建设和发展的是一个民生、公民社会。中国改革的递进路径不是经济——政治——社会,而是经济——社会——政治。这种改革开放领域的转换是和中国社会转型的起点有关系的。在中国,作为社会转型起点的是一个被严重扭曲的政治生活结构,真正意义上的社会生活则几乎是一个空白,它被多年的政治挂帅无情地吞没了。中国的改革开放要继续下去,唯一可能的选择就是重建公民和民生社会。

      尽管今天人们对刚刚划出的社会领域的认识还处在逐步深化的阶段上,对于社会的范围究竟有多大,其中应当装入什么内容,人们的看法还不统一,但是有一点是清楚的,社会就是普通大众生活的地方,或者说得更简明一点,新划出的社会领域就是和传统的国家、政府相对应的,并且作为其基础的民生社会,就是公民生活的社会。从表层来观察,这一社会首先是民生社会。从深层来思考,更为重要的是这一社会是公民社会。建设好这一领域,就是要让公民从自利中和私人生活中提升出来,成为作为国家主权载体的公民,并形成展现公民的利他性人格和自由创造性的真正高贵的公共生活,形成真正的民主政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