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政党一经产生,就不可避免地被打上了一定文化传统的烙印,并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专属的文化风格。如果把17世纪后期英国的托利党和辉格党作为现代政党的滥觞,那么政党文化作为一种现象,已经存在了两百多年。但是,政党文化作为一个问题被提出来并加以系统研究,在国内学术界还是近来的事情。近年来,随着政治学研究领域的拓展,执政党建设的纵深化,学术界对政党文化的研究兴趣渐浓。与政治学三十年的蓬勃发展相比,当前政党文化研究尽管方兴未艾,但仍是一个“年轻”的次级领域,有很多问题需要深入探讨,其中又以研究范式问题最为迫切。 一、政党文化研究的两个基本范式 学术研究的目的与方法是决定研究范式的关键因素。政党文化的研究目的,大体有两个:解读与建设。由此决定了两种研究方法:阐释与建构。前者重在描述一定政党文化的表征,或者进行政党文化形态的差异分析,即主要回答“政党文化是什么”的问题,这就是政党文化的阐释性研究范式;后者重在构建一定的政党文化形态,主要回答“政党文化怎么样”的问题,由此形成了政党文化的建构性研究范式。 政党文化阐释性研究往往遵循两条学术路径,并渐次演化出三个研究方向。其一,结构主义的分析路径。此项分析往往有两个理论预设:首先是把政党文化看作既成的文化现象,其次是把政党文化看作是政治文化的亚文化范畴。遵循上述前提,探讨某一政党文化的形态构成,继而探讨不同政党文化的形态差异,构成了政党文化阐释性研究的第一个方向。其二,工具属性的分析路径,即把政党文化作为比较政治研究的分析工具。此项分析也有两个常见的理论预设。首先,对多种政党文化而言,“不同的政党文化导致不同的政党行为模式”。①因而,以政党文化为分析工具对政党政治进行对比分析,就形成了政党文化阐释性研究的第二个方向。其次,对单一政党文化而言,分析政党体制内因素并不能完全解释政党行为。正如迪韦尔热所指出:“政党的组织主要是建立在不成文的习惯及实践之上,它差不多全然是习惯性的东西。党的章程及内部条例顶多不过表现出真实情况的一个很小部分,因为它们很少得到严格执行。”②对那些“不成文的习惯及实践”,似乎在文化的平台上加以分析是顺理成章的。由此,在文化的视野中对政党政治进行“应然”与“实然”的对比分析,则构成了政党文化阐释性研究的第三个方向。 政党文化的建构性研究也有两条学术路径。第一,功能主义的研究路径。其基本理论预设是,将政党文化对于政党政治尤其是政党行为的影响看作是不证自明的常识,由此展开政党文化的功能研究。“匡正政党行为,引领社会文化规范”,是政党文化的基本功能,也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社会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应有之义。遵循这样的理论前提,探讨政党文化匡正政党行为、引领社会文化的体制机制,便是政党文化建构性研究的第一个方向。第二,价值理性的分析路径,即不是仅仅把政党文化作为比较分析的学术工具,而是把构建先进政党文化形态作为建构性研究的终极价值追求。此项研究的基本预设是把政党文化建设看作是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这是对传统党建模式的丰富。即党的建设不仅包括组织建设、思想建设、制度建设、作风建设,还应包括文化建设。这种预设,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上,都可能形成对传统党建模式四维内容的突破。沿着这个进路,探讨政党文化建设的出路,就形成了政党文化建构性研究的第二个方向。其中,中国传统文化理论中的“以文化成说”为此项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可见,政党文化的两种研究范式存有诸多差异。简单说来,在研究路径上,阐释性研究往往遵循结构主义的学术传统,建构性研究往往走功能主义的学术路线;在学术旨趣上,阐释性研究往往强调政党文化的工具属性,建构性研究往往着眼于政党文化的价值属性;在学术追求上,阐释性研究是把政党文化作为一种既定的文化现象来解读,由此来解释政党行为,以及进行政党比较分析,其核心使命是解决“政党文化是什么”的问题。建构性研究是把政党文化作为一个建构的目标来对待,其核心问题是解决“政党文化怎么样”的问题。 二、阐释性研究的进展及所要继续探讨的问题 (一)政党文化阐释性研究的进展 根据“中国知网”数据库的统计,近年来学界以“政党文化”为题发表的论文已近30篇。学术界对政党文化的研究有比较明显的学术分期。2002年以前政党文化研究大体处于“有话题无理论阶段”。一方面政党文化话题屡现③;另一方面尽管有些学者阐述了政党文化的基本概念④,但阐释性与建构性研究的分析框架没有构建起来,体系性研究没有展开。之后,政党文化研究进入阐释性研究的理论建构阶段。2002年5月《政党文化探析》一文,首次就政党文化的内涵、特征、结构、功能等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释。此后,政党文化研究逐渐为人所关注。⑤ 从发表的论文的研究内容、目的与方法来看,这些论文多属阐释性研究的范畴,表现在以下方面: 1.从研究内容与研究目的来看,多为界定基本概念、阐述研究意义、明确研究主题、构建分析框架等,重点是回答“政党文化是什么”的问题,而对“政党文化怎么样”或者如何建设的问题则鲜有系统的论述。 2.从研究方法来看,用政治文化的理论模式来研究政党文化,是阐释性研究范式得以成型的重要原因。比如,在政党文化概念的界定上,学者们普遍采用了政治文化的分析框架。从原创性和影响力的标准来衡量,赵理富对政党文化概念的界定最有代表性。他认为:“所谓政党文化,是指政党所具有的为全体成员所认同的意识形态(或说政治思想)、组织心理、制度规范、行为作风以及由此决定的政党形象。”⑥与此相区别的政党文化概念还有两种代表性观点:一种认为政党文化主要是指观念形态与行为模式,制度规范并不包含在其中;⑦另一种认为政党形象并不属于政党文化的范畴。⑧笔者以为这些概念并不存在根本差异。原因在于,这些概念的提炼基本上遵循了同样的思路,即政治文化“核心要素”⑨的再集束。其实政治文化与政党文化有着较大的旨趣差异,政治文化的稳定性、先验性、客体性特征,决定了政治文化研究的基本取向是阐释,而不是建构(此问题后文有述)。因而,用政治文化的分析框架来研究政党文化,是政党文化阐释性研究范式得以成型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