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领域,中印两国无论在改革学校制度、普及初等教育、扫除成人文盲、实行中等教育分流、培训学校教师还是变革高等教育收费或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等方面,有许多类似和可比之处。本文主要从学制演变、包括普及初等教育和扫除文盲在内的全民教育、高等教育收费及学生资助等方面对中印教育发展作一比较研究。 一 中印两国现代意义的学制都是外来的。印度1854年《伍德教育急件》的颁布奠定了仿效英国的印度近代学制的确立;而中国1902—1903年先后颁布的《钦定学堂章程》和《奏定学堂章程》是仿效日本的。两国在解放和独立后又都面临着改革原有学制的挑战,以适应变化了的形势需要。这正如印度首任总理尼赫鲁在1948年所言:印度“教育的整个基础必须来一次革命,现在的教育制度或许曾适应以往的形势,但在现在的情况下继续这种制度只会对国家有妨碍了”。1949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人民政府应有计划有步骤地改革旧的教育制度”。两国学制在40多年的发展中,主要经历了“适应新政治制度需要”和“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两次大的改革。 由于中印所建立的共和国的性质不同,从而导致了两国学制在形式、结构、内容等方面的差异性。中国包括学制在内的教育改革当时深受苏联教育的影响,而印度尽管在改革旧学制方面作了努力,如引进以甘地思想为指导的基础教育一轨,但殖民地时期所形成的全盘西化的学制结构仍难以打破。 中国学制在这一时期的演进过程中有过不少波折。从1951年至1958年,表现得较为稳健,在实施中根据客观实际条件而作调整,使得50年代的学制朝着完善与规范的方向发展。从1958年后,教育发展与学制改革受到“左”的思想的影响,除60年代小学五年一贯制试点较符合教育发展规律并有成绩外,学制改革更多地表现为一哄而起,一哄而散,反而给教育事业造成不小的损失。60年代后期开始的“文化大革命”,更使我国教育遭受极大的破坏。 印度独立后的学制改革同样并不顺利。以甘地思想为指导的基础教育,是作为旨在实现教育机会均等,“造成一种更正义的社会秩序”而成为学制一轨的。基础教育一轨没有继续向上延伸的可能,成了“低微阶层的教育系统”,从而使学制的改革具有了明显的双轨性。建立多目的学校是印度中等教育改革中的重要举措,旨在使一部分学生作好走向生活走向社会的准备,因此中等教育具有双重的目的。尽管基础教育为政府所推崇,为人们所实践,尽管多目的学校也已付诸实践,但随着印度经济政治的进一步发展以及这些学制改革措施本身所存在的局限(如进入这类学校的学生难以有继续求学的机会),它们在60年代后期在印度的学校系统中就逐渐消失了。 我国自1976年尤其是从1978年起至今的学制改革,印度从1968年《国家教育政策》颁布至80年代末的学制改革,主要都是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1976年后,中国社会步入正轨,教育也面临着全面的恢复与改革,学制从初等教育阶段至高等教育阶段都不同程度得到了改革。如中小学学制改为12年制并推行九年制义务教育,中等教育阶段普通与职业教育的分流在1985年后进行得尤为迅速,高等教育阶段各类学校的恢复或新办等等。印度1968年《国家教育政策》首次提出实行统一的"10+2+3"学制结构,而且准备用20年的时间完成学制的改革。印度学制改革中最主要的是高中阶段的分流,即分为学术流和职业流,或称“高级中等教育职业化”。 中印为适应经济发展需要而进行的学制改革,主要体现了两个特点:一是尤其注重了高级中等教育的分流,以使相当一部分初中毕业生接受职业技术教育,从而成为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中级人才,这在两国经济建设尚需大发展的时候是非常必要非常及时的。二是学制改革表现了两国采取符合经济条件的态度,而50、60年代两国的学制改革,在相当程度上未充分考虑到经济条件、文化习惯等方面的因素,同时又急于求成,结果是事与愿违。 二 中印两国在以往很低的基础上,建立起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在普及初等教育和扫除文盲方面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特别是在1990年“世界全民教育大会”提出“全民教育”目标后,两国更是从全民教育这一角度综合考虑普及初等教育和扫除成人文盲任务。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民教育的现状与趋势》(1993)统计:中国的初等教育净入学率已达100%,成人识字率已达73.3%,综合排序在被统计的87个发展中国家为第21位;印度的初等教育净入学率为66.3%,成人识字率为52.1%,综合排序为第63位。 尽管中印两国的全民教育(包括普及初等教育和扫除成人文盲两项内容)经过40多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相当的成就,使绝大多数人民获得了最基本的受教育权利。然而,由于两国的经济尚处于较低的水平,人口增长的速度较快,加上历史遗留下的教育基础又相当薄弱等,因而不论在普及初等教育还是在扫盲教育,以及消除男女受教育之间的差距方面,发展仍不尽如人意。两国在4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些相同的特点,如女童接受初等教育和妇女扫盲的状况明显地差于她们的男性同伴,农村地区在这些方面的情况远不如城市地区,少数民族群体处于相对的劣势地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