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由北京师大成有信、孙喜亭教授主持的北京“教育博士论坛”第五、六次学术研讨会,就“教育价值问题”进行了较广泛的研讨,特别是就教育价值的含义与对我国教育价值取向问题从不同的侧面展开了讨论。教育价值问题是教育基本理论问题之一,又是决策教育的出发点。因此,对这个问题展开讨论是颇有意义的。本刊选登青年学者的发言摘要,目的在于提出问题,以期引起教育界学人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教育价值若干问题争议 教育价值问题是一个现实性很强的问题,只作纯理论的探讨而不从历史和现实中寻找价值问题的答案是不够的;同时,教育价值问题还是一个涉及面很广的问题,只从教育内部探讨它而不触及范围更广的其它社会因素,就很难对之作出深刻的、客观的说明。本文从现实性和社会性两个方面就教育价值若干问题进行探讨。 一、讨论的基础:价值选择 笔者认为,价值选择是讨论的起点和基础。无论在教育价值问题的讨论中有多少意见不一的派别,但每个人的选择和评价这种经验事实都是大家皆可接受的基础。无论人们持什么观点,人们都要对人、对事物、对行为(也包括对教育)予以评价和选择。本文的讨论就以之为出发点,这样可避免一开始就引起异议和争论。 人类的历史即人类不断选择的历史,不仅个人要选择,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也要不断选择。教育的历史也是一个不断选择的历史。任何一次社会转折都是一个价值选择的转折。一切现实都是过去选择的结果,而现在的选择又决定着未来。因此,选择即历史、即现实、即未来。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社会动荡不已,变化甚大,百年来的选择不可谓少,曾选择了变法维新,选择了中华民国,选择了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以后还选择了反“右”,选择了大跃进,选择了“文革”,选择了1975年宪法,选择了改革开放,等等。教育也随之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选择,出现了不同的教育价值取向。问题的关键在于:为什么作了那样的选择而未作出这样的选择?为什么有些选择是错误的最后却成为社会的主流选择?我们实际上选择了什么?应该选择的又是什么?究竟是谁在主社会选择之沉浮? 每一个人都在选择,但并不是每一个人的选择都能为社会尤其为国家所认同。马寅初先生的选择就没有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选择。为什么合理的选择不能被采纳而成为整个社会的选择?大众应该怎样表达自己的价值选择并使其中合理的选择为决策者所接纳?应该怎样对决策者的选择进行约束,使他们真正作出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意愿的决策?这里最后就涉及到政治体制的机制问题。对这些问题,80年代我们党和国家曾对之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实际上,一个社会的政治选择往往也就决定了其教育的选择。教育永远在政治之中,这是不言而喻的,教育清高说、教育独立说,严格讲都不是科学之说。有人呼吁政治不要过分干预教育,实际上,他是在期盼另一种较宽松的政治。离开了政治的教育是不存在的也是不可想象的,政治就像空气一样弥漫在教育和我们周围。“文革”的教训告诉我们,我们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的权利。广开言路,建立健全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的制度和程序。”(《中国共产党章程》语)因此,不能脱离宏观社会价值尤其是不能脱离政治价值而只去谈教育价值。极端一点说,教育价值是一个次价值,或边缘价值,它处于价值域的边缘而不是处于核心。 二、社会的核心价值与教育价值 价值多元、价值冲突是一种现实存在,在价值冲突中,应注意把握核心价值。一个社会虽然很复杂,但其核心价值却应是明确的。对一个现代社会而言,民主、科学、法治、市场机制就具有核心价值,社会的发展不应该偏离这些核心价值。中西价值、新旧价值是有冲突的,不同的价值主体的存在更是导致价值冲突存在的现实基础。现代社会并不是要消灭冲突、铲除多元,而是鼓励多元之存在,只有在民主、法治社会才能切实保障多元化的生存和发展。 教育是有价值的,如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这几对范畴就是人们在讨论教育的价值时常提及的。笔者认为,不应过分强调每对范畴之间的对立,因为实际上内在与外在、个人与社会、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都是难分开的;其次,抛开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来讨论这几个方面没有什么实质意义,因为这些方面的讨论若仅限于教育领域,就很难得到深刻的说明。许多教育问题是在其它社会因素的作用下产生的,同时许多教育问题是教育本身所解决不了的。因此应放宽眼量,从社会背景下看教育,从社会价值中看教育的价值。 我们时刻都处于价值的碰撞与冲突之中,需记住的是不要让冲突和多元模糊了双眼而使社会的核心价值迷失于芜杂的冲突之中。教育应为全面地发扬光大社会的核心价值而尽力。也只有如此,教育与政治、教育与其它社会因素之间的关系才会不断处于良性循环之中。教育应是民主的、科学的、法治的、市场的,教育又是为了民主的、科学的、法治的、市场的现代社会的发展而存在的。不能只片面强调教育与市场的关系。 三、教育价值的继承、重估与清理 价值具有继承性,不能否定一切,否则必然导致价值真空。一百多年来,我们有着太多的否定和推倒重来,缺乏必要的积累和真诚的吸取,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常被打断,往往因意识形态的原因而拒绝继承前人或他人,对“封资修”的全盘否定就是一个显著的例证。全盘否定使以后的选择失去了价值源泉,限制了发展的可能性。因此,应继承人类文明的一切积极成果,切实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