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市场中的供需矛盾与深化教育改革

作 者:

作者简介:
张明锁,男,1951年生,郑州大学现代管理学院副教授。

原文出处:
郑州大学学报:哲社版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1996 年 07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内容提要〕作者通过对国内人才市场的观察分析,指出了我国现有人才结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情况。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根本原因则是现行教育体制仍存在不少弊端。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是扩大普通高校办学自主权,使高等学校真正成为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法人单位,营造出一个良好的校园——社会双向互补的育人环境。这是目前我国培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急需的各类应用型专业人才的最佳途径。

      〔关键词〕人才市场 人才供需矛盾 教育改革

      一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我国人才市场上的人才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主要表现在:

      1.高素质企业家短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需要一大批高素质的职业企业家。企业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和壮大,企业带头人即企业家的作用至关重要。很多事例表明,在大体相同的外部条件下,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成功与否,与厂长、经理的素质高低、能力大小有着极大的关系。一个政治思想素质好、具有开拓精神、善于决策、精于管理的厂长(经理)能使一个企业由弱变强,由小变大,由亏损变盈利。相反的,一个素质差的厂长(经理)则会搞垮一个企业。国家有关部委对我国2000多家亏损企业的调查显示,企业经营者素质低下造成亏损的占2/3以上。可见,对一家企业而言,任何良好的外部条件都无法取代企业家的作用。搞好国有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既是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经济问题,也是关系到社会主义制度命运的重大政治问题。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就是企业家经济。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没有一支强大的高素质的职业企业家队伍,现代企业制度就难以建立起来,国民经济的发展壮大、社会主义事业的兴旺发达也是不可能的。但是,从我国企业经营队伍的现状来看,高素质的企业家为数尚少,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职业企业家短缺现象十分严重,而这正是我国相当一部分企业缺乏活力和效率的主要原因。尽管我国当前人才市场已出现了企业家市场这一专业性人才市场,但企业家市场不等于劳务市场。北京市有近300万流动人口,一些餐馆小老板可以在任何时间任意挑选任何数量的服务员,可是任何人即使出高薪也不能任意挑选企业家。种种迹象表明,高素质的“企业家人才”短缺。正可谓:“三军易得,一将难求。”

      2.青年高、中级技工贫乏。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迫切需要大批操作熟练技术过硬的青工人才。因为技工是企业的脊梁,是生产第一线的主力军,是价值和效益的直接创造者。他们的素质如何,直接关系着国民经济发展速度的快慢、国力的强弱。德国人公开宣称“有一支素质高、技术能力强的产业工人队伍早已成为经济强国德国公开的秘密”。日本人也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经济复兴并迅速成为经济强国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本国的高质量的劳动力。但是目前我国不少企业青工的平均技术水准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而且低于五六十年代的水平。据有关部门抽样测试,在全国青工中实际技术水平达到高级工的仅占1%,中级工约占10%,并且绝大多数青工的实际技术水平达不到岗位所要求的应知应会的标准;另外,“高级别低能力”状况严重,有的差距在2级甚至3级。在某油田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一家公司准备承揽海南三亚大燃气管道工程,但在数千名职工里竞找不出一名向下焊的焊工,2.1亿元的工程招标就此搁浅。另据透露,因职工技术水准低,造成的不合格工业产品使我国一年损失近2000亿。因此,青年工人作为生产一线的主力军提高素质、重视技术已刻不容缓。但当前仍有相当多的青工不愿意学习技术,认为“学技术没奔头”,难以实现人生价值。如果这种情况发展下去,对我国国民经济的消极影响将是不可估量的。

      上述情况说明,我国高素质的科技与管理人才、技术熟练的劳动者短缺,人才市场对之求过于供。

      同时,在人才市场上供大于求的情况也十分突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文史哲、数理化等基础性学科的大学本科毕业生在分配上受区域限制。他们主要面向经济欠发达的基层和生源所在地安排就业,难以到经济发达地区的国有企业、集体企业、“三资”企业、私营企业和民办科研机构就业,即使这些毕业生在经济发达地区的企事业、社会团体中找到接收单位,也不能办理入户粮手续。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不在于现在经济发达地区已人才饱和,而在于这里人事主管部门认为上述专业人才在本区域已趋饱和,同时认为这类人才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不重要,效益不大,因而往往拒之门外。

      2.专科毕业生更遭冷落。今年,全国绝大多数毕业生“双选会”都相继传出专科生遭冷落的消息。除少数欠发达地区尚需部分专科生外,经济发达地区的需求则少的可怜。在今年的人才交流会上,用人单位一味选择本科以上毕业生的现象委实不在少数,造成专科人才相对过剩。只有计划内的专科毕业生仍由国家分配派遣,就业问题可以解决。

      3.职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目前我国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比较尖锐。据劳动部初步统计,1995年上半年,全国城镇需要安置就业的人员总数为900万人。到6月底止尚有失业人员480万人,城镇失业率为2.8%。仅河南省就有80万企业职工处于隐性失业状态,农村尚有1400万劳动力待转移,致使人才市场上的“一般性”人才就业形势严峻。在海口市,即使一张小白纸上歪歪扭扭地写着“招聘女秘”字样的墙头广告,也会引来几十名,甚至上百名“女秘”应聘。广州市一些民间人才招聘机构,收集一点用人信息,以较高收入为诱饵,“装模作样”招聘人才,即使收几十元的手续费,应聘者也是络绎不绝。这种势态使年龄尚小、心理准备不足、知识能力水平不够高的职业高中和职业中专毕业生就业十分困难。很多家长宁可交高达数千甚至上万元的高价学费也一定让初中毕业的孩子上高中而不上职校,就从这个侧面反映了职校毕业生就业的困境。

      人才市场中的这些供需矛盾,说明我国现有人才结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不相适应。造成我国现有人才结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状况的原因,既有历史方面的又有体制方面的。从历史上看,我国工业基础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因而缺乏产生企业家的条件。从体制上看,新中国成立后,长期实行的又是计划经济,政府对企业采取包揽一切的“保姆式”管理,结果造就了一批官员型的厂长经理,而不是一批具有市场经济意识、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精于决策、善于管理的职业企业家。就青工素质低下来说,从历史方面看,由于新老职工大量交替,造成人才断层、技术断档,很多关键工种、工序由于无人接替而成为“绝活”或“独苗”,甚至失传。从物质利益和价值观方面看,一线工人一般15年以上才能评技师,这使许多讲求实际的青工,认为“学技术没奔头”,在岗位上也很难致富,只是个出卖体力的“小工人”,前途渺茫,希望不大,转而去学一些与岗位毫无关系的课程争取文凭,以便将来调换工作岗位,或者在岗位上混日子。一些老工人,老技师从个人物质利益方面考虑,也不愿收徒传艺。单就长线专业的大专毕业生在人才市场遭冷落,与一些录用人单位选择人才时思路有偏差有关,也与学生自身期望值过高有关,还与党政机关裁减编制和部分国有企业效益滑坡而吸纳人才能力明显减弱有关。劳动者和一般性人才就业形势严峻,与我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有关,也与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流向城镇有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