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理论的新设想

——认知联结说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天中学刊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1996 年 03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摘要 刺激反应学习理论和认知学习理论是目前国内外争论较多、影响较大的两大学习理论体系。而把认知学习理论引入刺激反应联结过程中,把学习的内外部条件结合起来。这一新设想,暂称为认知联结说。这种新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通过主动认知联结,形成认知结构和能力。

      关键词 联结 强化 认知 认识结构

      每个人从小到老,一生都要不断地学习。列宁指出:“人要学习、学习、再学习。”周恩来一再告诫人们“要活到老,学到老”。学无止境,人不仅要勤于学习,而且要善于学习。要善于学习,就需要有正确的理论作为指导。因此,我们必须研究学习理论。

      学习理论是教育心理学的重要内容。目前,国内外关于学习理论的探讨,争论较多、影响较大的理论体系主要有两个:一是刺激反应理论,二是认知学习理论。刺激反应学习理论认为,一切心理现象和所有的学习都在于刺激反应联结的形成,强调学习发生的原因在于外部的强化,主张研究学习的外部条件。认知学习理论与此相对立,认为学习是通过对情景的领悟或认知,从而形成认知结构的实现,强调头脑内部心理(即意识)的因素及其作用,主张研究学习的脑内加工、制作过程和内在条件。本文通过综述两派的学习理论,设想一种新的学习理论——认知联结说,试图把认知学习理论引入刺激反应联结过程中,从而把学习的内外部条件结合起来。我们暂且把这一学习理论称之为认知联结说,其实质仍属于认知学习理论的范畴。为了使这一命题立论稳妥,故先介绍一下国内外有关的学习理论体系。

      一、刺激反应学习理论

      刺激反应学习理论是和英国的联想主义一脉相承的。其代表人物有:桑代克、华生、斯金纳等。

      1.桑代克的联结说

      桑代克认为,学习的过程和实质在于形成情景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一定的联结需通过试误而建立。情景与反应之间的联结是直接的,无中间媒介。

      桑代克说:“学习即联结,心即是一个人的联结系统。”[1]“这些系统,下自26个字母,上至科学或哲学,其本身都是联结造成的。”“人之所以善于学习,即因他养成了这许多联结。”[2]所谓联结,是指“联合”、“连结”、“链锁”、“关系”、“倾向”等,是指某种情境仅能唤起某种反应,而不能唤起其它反应的倾向。他常用S和R作为情景和反应的符号,用“→”作为引起或导致的符号,联结公式是:S→R。情景有时叫刺激,包括内部情景和外部情景。在他看来,“理智、性格或技能的任何事实,都是意味着按照一定的方式对一定的情景发生反应的倾向。”[3]他认为所谓形成一定的联结,是不待学习就有的“原本趋向”或“原本的联结”,即机体先天具有的各个神经原的原本位置。人类的基因使人有可能比动物形成更多的联结和更大的联结系统。这些原本的趋向,就是学习的原始基础。“教育的目的就在于把其中的某些联系加以永久保持,把某些联结加以消除,并且把另一些联结加以改变或引导。”[4]

      桑代克依据他的实验资料,认为一定的联结是通过尝试与错误的过程建立的。学习的进程是一种渐进的、盲目的、尝试与错误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是随着错误反应的逐渐减少和正确反应的逐渐增加,而终于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形成牢固的联结。

      他还认为情景和反应之间是因果关系,它们之间是直接的联系,不需要任何中介作用。而人的一切学习都是有选择地对全部情景进行分析。桑代克说:“人的一切学习,甚而至于一切行为,无不是选择的。”[5]

      桑代克的学习理论忽视了认知、观念或理解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尤其以情景与反应的联结公式作为解释学习的最高原则,抹杀了人类学习的意识性和能动性,故未能揭示人的学习的实质。

      2.华生的刺激反应说

      华生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他认为行为是学习的依据。所谓行为,是指有机体所说的、所做的、所能直接观察到的各种机体的变化动作。学习必须是以可见、可摸、可测的行为为依据,这种客观的真实的态度是衡量学习行为的标志,是真正的心理科学。然而,我们认为,学习的真正发生和实现是头脑内部的复杂活动过程,这个内部活动过程,华生认为是看不见、摸不着,也无法测验的。因而,华生是不承认的。这样他就把行为作为学习的唯一标志或依据。行为是由刺激引起的,他宣称:“一切心理学问题及其解决,都能纳之于刺激和反应的轨道之中……把S来代替刺激,把R来代替反应,于是便可以把我们的心理学问题,化成下面的公式即S—R。”[6]由此可见,华生不仅把行为作为学习的依据,而且把行为也作为解决全部心理学问题的“灵丹妙药”。

      行为是由刺激与反应之间建立神经联系而不断增强的结果,这样就形成了习惯。他认为学习的过程就是形成习惯的过程。学习的基本单位是习惯,各种学习都可以用习惯来解释。

      3.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强化说

      斯金纳是新行为主义者,有自己实验用的“斯金纳箱”装置,在用此箱进行实验研究过程中,他发现并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强化说。

      斯金纳认为条件反射有两种类型:一是巴甫洛夫的经典型条件反射,是由已知刺激所引起的反射,用公式表示为S—R,二是操作性条件反射,没有已知刺激,是由有机体本身自发出现的反应,用公式表示为R—S。由此出发,他认为学习也相应地分为反射学习和操作学习两种。他着重研究操作学习,认为操作学习更能代表实际生活中的人的学习情况,从而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强化学习理论。强化是他学习理论的基石和核心,他认为学习的发生、变化都是强化的结果。要控制行为,就要设法控制强化,控制强化就能控制行为。他说:“要保持行为的强度,就必须强化。”[7]强化是塑造行为的有效而重要的条件。塑造行为的过程就是学习过程。学习的公式就是:一个操作发生后,接着就给一个强化刺激,其强度就会增强。他还提出了强化的程式,从而把他的学习理论应用于教学,提出了程序教学和机器教学的主张。强化说在理论和实际应用上都有一定的价值、意义和作用,但它忽视了学习过程中人的智力活动,因而有碍于学生智力的发展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