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教学环境研究的历史、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作 者:

作者简介:
田慧生 中央教科所

原文出处:
外国教育研究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1996 年 03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教学环境研究是近年来在西方教育理论界颇为引人注目的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这一研究领域以学校教学环境(包括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为专门研究对象,着重探讨教学环境对教学过程的干预和影响,研究各种环境因素对学生身心发展的综合作用及其作用机制,以求为全面提高学校教育质量找到一个新的突破口,同时也为当代教学理论的发展探索新的路子。教学环境研究始于本世纪30年代,它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1.萌芽期;2.沉寂期;3.发展期;4.活跃期。本文试图以一些有代表性的研究活动为线索,粗线条地勾勒出教学环境研究演进的基本轮廓及其发展趋势,以使我们对教学环境这一新的研究领域兴起、发展的过程有个较为清晰的认识。

      一、教学环境研究的萌芽期

      本世纪30年代中期,心理学家勒温(K·Lewin)关于心理动力场理论的研究拉开了环境研究的序幕。勒温将物理学中“场”的概念移植到了心理学领域,并以此为出发点来研究人的行为。他认为,人的行为是在一定的“动力场”中发生的,他所说的动力场包括人和环境两个部分。他为此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行为公式:B=F(PE)。在这个公式里,B代表行为,F代表函数,P代表人,E代表环境。即行为是人和环境的函数,行为随人和环境这两个因素的变化而变化。进一步来说,不同的人对同一环境可能产生不同行为,同一个人对不同环境亦可产生不同行为。尽管勒温这里所讲的环境不完全等同于我们所理解的客观环境,它主要指心理环境,即对人的心理事件实际发生影响的环境,但它仍然是由三类客观事实即准物理的事实、准社会的事实和准概念的事实所构成的。[1]因此,勒温的“环境”与客观的现实环境仍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只不过他对此作了一定的限定和修饰罢了。勒温的这一学说虽然有相当的局限性,但他毕竟第一次从心理学的角度对人的行为与环境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揭示了其内在函数联系,进行了较为科学的表述。他的这一研究成果给后人研究教学环境以极大的启示,因而被誉为教学环境研究的“先驱”。B.J.弗雷泽(Barry J.Fraser)认为,勒温在场论方面所进行的创造性的工作为人们研究班级生活提供了新的思路。他对教学环境研究领域的贡献就在于他认识到了环境与个体间的互动关系是人的行为的有力的决定性因素。[2]

      除勒温外,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的J.托马斯·魏德(J.Thomas Wade)博士在这一时期进行了另外一项教学环境研究领域的奠基性工作,即学校环境的评价研究。魏德进行这项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设计一份测量评价学校环境的问卷及相关的评价方法和技术。他在1953年出版的《作为学生环境一部分的中学测量》一书中对这一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总结。在魏德最初设计的问卷中,各类问题达229个之多,几乎包括学校管理、教师、学生、环境、教材、教学手段、方法等学校教育各个方面的因素,他先后同全美634名校长合作,对34个州的中学进行了调查,对问卷的效度和信度作了全面检验。在此基础上,产生了长问卷和短问卷两种问卷。与此同时,魏德还对设计问卷的程序、方法、技巧,对统计、分析资料的方法和技术,以及运用问卷调查学校环境的一些要求作了详尽阐述。他的这一研究成果为人们科学地认识和研究教学环境提供了最初的量化手段和方法,为后来教学环境的实证研究开辟了道路,奠定了基础。需要指出的是,在托马斯·魏德的研究中,教学环境始终并没有被看成是一个独立的环境系统,学校环境只是被作为学生生活环境中的一个部分或一个因素来加以研究的。正如他在这项研究的总结报告中所言:本研究的进行基于这样一个假设,即学校是构成学生环境的一个因素,而这个因素对学生施加着一定的影响。[3]

      总的看来,这一时期人们对教学环境的认识和研究还是非常初步的,教学环境的研究往往与一般环境问题的研究融为一体,独立的教学环境研究领域尚未形成。尽管如此,这一时期关于环境问题的研究毕竟开了教学环境研究的先河,为后世研究教学环境提供了良多启示。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这个时期只能看作是教学环境研究的萌芽时期。

      二、教学环境研究的沉寂期

      本世纪40年代初至50年代中后期,是二次世界大战及战后恢复建设时期,由受战后迅速恢复和发展经济这一特定社会需要的制约,扩展教育体系和规模,革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发展新的教学技术和教学手段,成为这一时期教育理论与实践发展的主流,而关于教学环境问题的研究则受到人们忽视和冷落。在长达20年的时间里,除个别专家学者在这方面进行的一些零星研究,例如安德森(H·H·Anderson)和布鲁威尔(H·M·Brewer)1946年关于教师和学生课堂行为的分类研究,威肖尔(J·Withall)1949年关于课堂社会情感气氛的测量技巧的研究等以外,这一时期教学环境的研究工作基本陷于沉寂状态,没有产生有影响、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三、教学环境研究的发展期

      经过近20年的沉寂之后,教学环境研究工作在60年代初至70年代中的十几年间显示出一派生机。形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来自两个方面:一是自50年代末开始,美英等西方国家出于国际竞争的需要,开始考虑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寻求有效提高学生学业水平和学业成绩的各种途径和方法。二是教育科学研究在这一时期有了长足发展,教学理论和心理学研究出现进一步分化的趋势,教育科学的研究视野得到了空前的拓展。在这种背景下,教学环境自然成为人们探索和研究的对象。也正在这个时期,对于教学环境的科学,缜密、系统的研究工作才真正开始,以学校环境为专门的研究对象的独立的教学环境研究领域才逐步形成。

      这一时期的研究以实证研究为主,研究形式上既有专家学者的个人研究,也有大规模的团体合作研究。在众多的研究中,较为著名的和有影响的有SER研究,F.比伦(Faber Birren)关于教室内光线、颜色对学生影响的研究,R·L·辛克莱尔(R·L·Sinclair)关于教育环境测量问题的研究以及哈罗德·L·科恩(Harold L·Cohen)关于新学习环境设计方面的研究等等。

      SER研究是这一时期最大的一个研究项目“学校环境研究”(SchoolEnvironment Research)的简称。它是由美国密西根大学(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的建筑研究实验室主持,福特基金会(The Ford Foun-dation)等机构赞助的一项关于教学环境的大型系列研究计划。该计划的研究目的包括两个方面:(1)探讨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2)具体研究学校环境是如何影响学生学习过程的。SER研究始于1959年12月,先后有数十位心理学、教学论、社会学、建筑学和环境保健方面的专家学者及工程技术人员参加了这项长达6年的研究工作,1965年该计划结束,研究结果分三卷发表。SER研究的侧重点在学校物理环境方面,在六年的实验研究中,研究者们分别对学校的建筑空间、温度、光线、声音等物理因素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影响作了深入研究,提出了一大批有价值的实验数据。同时,还在一般意义上探讨了人类的生存环境与人类的互动关系,环境的构成及各种环境之间的关系等问题。在该项目发表的第三卷研究报告《环境分析》中,研究者们已开始认识到社会心理环境的重要性,他们认为,对环境的分析应包括更多的因素,而不仅仅是诸如气温、光线和声音等物理因素。因为一旦人介入任何空间和环境时,人自身也成了可变和复杂的环境因素。[4]因此,在SER项目即将结束时,他们又邀请了密西根大学教育学院的心理学和行为科学方面的一些专家组成新的课题组,作为SER的后续项目对学校社会心理环境开展研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