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在今年的全国科技大会上,党中央英明地提出了“科教兴国”这一伟大的战略决策。这一决策是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等论断的高度综合与深刻体现。 “今天的教育,明天的科技,后天的经济。”这是一个十分形象、极为深刻的表达,贯穿其中的就是人才。教育培养人才,人才掌握科技,科技使经济更快地发展。有了高新的科技,才可能有繁荣的经济,才可能有强大的实力与竞争力,才可能有强大的国防。落后就要挨打,落后甚至要灭亡。这是我国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所蒙受的民族奇耻、国家大辱的历史事实。我们清楚看到,科技是要人才去掌握的。“人才”如果不具有良好的素质,如果没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与高度的民族责任感情,即使掌握再新再高再好的科技,不但不能为自己的国家、自己的民族服务,不能“外为我用”、“洋为中用”,而且可能危害国家与民族,危害人类与自然。 经济落后要挨打!物质文明落后要挨打!同样,人民素质落后也要挨打!精神文明落后也要挨打!在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为什么会胜利?在解放战争中,三座大山为什么会被推翻?为什么中国人民能用小米加步枪打败强大的敌人,建立了新中国?中国人民之所以胜利,就是因为有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有了一批志士仁人的前仆后继,有了人民的觉悟、人民的团结而中国人民不再是一盘散沙。尽管当时的经济落后,军力薄弱,但是,精神力量转化成物质力量,最终战胜了强大的敌人。 1982年我在美国作访问学者时,有好几位外籍华人教授给我讲,大陆的教育有缺陷,到国外留学的学生,懂得abc,懂得xyz,懂得美元英镑,就是不了解长城、黄河,不了解天文祥、史可法,不了解《大学》、《中庸》。他们怎么可能为中华民族献身?怎么可能为中国服务?他们的话很形象、很深刻。懂得abc,外语好;懂得xyz,数学好;懂得美元英镑,经济算盘好;不了解长城、黄河、对中国地理无知;不了解天文祥、史可法,对中国历史无知;不了解《大学》、《中庸》,对中国文化无知。这样,怎么可能对民族、对国家有了解、有感情、有责任心而去服务、去献身呢?如果我们培养的都是这种“人才”,岂不可悲!另一方面的例子是,最近我校一批学生同香港一位著名的爱国企业家座谈,有这样一段对话:“您的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要德才兼备!”“德才两者,哪个优先?”“德!有德的人至少可找到适合他的工作岗位;缺德的人我们企业坚决不要!”“您所指的德是什么?”“首先是职业道德、社会公德。”“为什么?”“大陆来的有些毕业生,根本不信守签订的合乎法律的合同,干了几个月,把公司借给他用的公用财物囊括而去,不告而别,逃之夭夭了。这怎么行?没有起码的职业道德与社会公德!这种人怎么可以相信?怎么可以聘用?没有他们比有他们好。”这又是一个尖锐的批评,也是一个深刻的说明。如果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才”,不爱国,不顾公共利益,缺乏职业道德,只要能利己就什么都可以干出来,这岂不是后患无穷? 在我们高等教育中,有一种急功近利的“功利化”倾向这不能不引起我们严重注意。在德与智的关系上,轻德重智;对智,在“专业”与“基础”的关系上,重“专业”轻“基础”。似乎我们的教育只是为了物质文明建设,只是为了经济建设,乃至只是为市场经济服务,这是不符合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的。这将使我们的高层次人才不是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而是薄基础、窄口径、低素质,不是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无论是从目前教育中暴露出的一系列问题与社会上的时弊来考虑,还是从我国面向21世纪的建设与发展来考虑,都已到了加强学生全面素质教育、特别是人文素质教育的紧迫时刻。无论是从人类社会发展还是从我国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来看,发展与建设始终包含着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方面,只是精神文明的内涵各有时代的特点与要求罢了。时代发展到今天,科技加速发展,社会物质财富急剧增加,物质文明飞跃昌盛,而社会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因而人文教育、人文精神、提高人的人文素质也越来越重要。如果我们不抓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对我们高等教育来说,特别是高层次人才的人文素质教育,不仅势必会严重影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而且会危及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事业。 (二) 重视素质教育,特别是人文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的优良传统。新中国成立后,这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我国的《教育法》第一条就明确指出,发展教育事业,就是要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 我国儒家经典《四书》中的第一部《大学》开宗明义就指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是指治国平天下的学问,今天,我们可以解释为大学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学问,是培养“大家”、“大师”、“权威”、“专家”的学问,其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提高道德思想素质,净化个人灵魂,陶冶高尚的情操,进而去教育群众,唤起群众,奋发精神,在统一认识的基础上,团结起来,共同奋斗,除旧布新以达到真善美的境界,实现人类“天下为公”的崇高理想。那么关键何在呢?《大学》接着明确指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就是要努力作好内化工作,培养良好的全面素质,特别是思想道德素质。修身为本,素质就是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本乱了,基础不好,上层是绝对不可能好的。儒家所强调的修身,其核心与目的就是要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就是教育人要正确看待自己,正确协调自己与他人、个人与家庭、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乃至个人与自然的关系,正确认识个人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正确处理个人的发展与社会的需要的关系。孔子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孔子最欣赏的不是子路的勇敢与帅才,不是子贡的外交能力与商业能力,不是冉求的“可以南面”为王的才华,而是颜回的“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高尚人文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