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是一个在心理学中有关个性心理特征的概念。本文根据所论及的问题,对此作一通俗且泛化的界定,即所谓教育的个性:教育所拥有的与众不同或比较突出的性质。笔者不揣浅陋,对这个问题作一初步探讨,以就教于专家和同行。 一 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逐渐从一般的社会活动中分离出来,成为相对独立的专门的社会活动,即一项有特定目的、特定对象及特定形式的个性的活动。由此可见,教育的个性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它也是教育的一个最基本的属性。 从教育的个性表现形式来看,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教育活动在整个社会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独特个性,另一个是教育培养人所具有的良好、和谐的独特个性。纵观教育发展的漫长历史,教育的个性并不总是得到充分体现,甚至有时还遭受到遏制和扼杀。如在中世纪,教会赋予整个教育以宗教的性质,使教育建立在盲目服从所谓圣书及其讲解人——教师的权威上,不许学生有丝毫的创造和探索,致使培养的学生千人一面,根本无个性可言。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曾把这种畸变型教育比喻成“人类智慧的屠宰场”。因应大机器生产而产生并发展起来的“班级授课制”,无疑是教育和社会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如它克服了个别教学制的低效率性,顺应了大工业生产对人才的大量需求这一实际。而且它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及集体教育功效的充分发挥。但是,我们也不能不注意到由于这种教学制度过份注重教学中的步调一致、整齐划一,不可避免地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个性的形成与发展;传统派教育的“三中心论”(即教师中心,系统书本知识中心和课堂中心)对学生个性发展的轻视也同样是显而易见的。即使在当代社会,教育的个性受到遏制、压抑或损害的情况亦并不鲜见,如按照“正态曲线”建构的教学模式(集中体现在对学生的考核问题上),就是对教育个性的极大损害,这种教学模式从根本上否定了教育和人的成功模式与途径的多样性。美国著名的教育家本杰明·布鲁姆曾批评这种刻板的教学模式是“现行教育体系中破坏和毁灭性最大的一个方面”。[1] 尽管如此,人类对教育个性的追求即教育的个性化却一刻也没有停止过,教育的个性的充分的自由的发展与体现正日益成为人们所向往的现代教育的一种新境界。特别是在经济及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这种追求就显得尤为重要并呈现其时代发展的必然性。 首先,从社会发展的需要看,现代社会日益呈现出高度多样化、多元化趋势,而作为社会的一个重要构成元素的教育,其服务于整个社会又受制于社会发展水平的这一基本规律和本质特征,决定了教育必然以其纷呈特色、各显个性的多样化、多元化的发展模式与现代社会相适应。譬如,根据现代社会对人的多方面、多层次、多规格的需求状况,就要求教育在各个层次、各个方面办出各自的特色,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其次,人是教育的目的,它既是教育的出发点,又是教育的归宿。依据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每个人都存在个体差异,这就要求教育过程必须充分考虑到这种个体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由此也就从教的方面体现出教育的个性。同时,现代社会呼唤着教育培养个性鲜明、和谐的现代人,因为教育促使学生个性的良好发展,是促使其能力发展(包括创造能力、学习能力、价值判断能力等)的唯一途径和前提条件。而所有这一切能力的发展在当今及未来社会愈来愈显出其重要性。未来学家奈斯比特曾预言,2000年的大趋势是“个人的作用日趋重要”,[2]因为“生机勃勃的社会只能由生气勃勃的个体构成,而对现代社会来说,大多个体身上无不留有教育的烙印”。[3]所以,从以上意义,教育的个性化带有时代发展的客观必然性。 再者,随着现代社会经济及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带来了教育的广泛性,诸如教育的大众化、普及化发展趋势,而且也促使了教育专业化程度日益提高,教育活动已不再是任何其他活动所能任意替代和囊括进去的。这其中主要包括其功效(功能)的独特性,教育者(主要是教师)的不可替代性,教育环境的特定性,以及教育手段的专门化,等等。这些教育的个性特征,已成为现代教育和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二 教育的个性所涵括的内容非常丰富和宽泛,可以体现在不同的层次及其各个方面。因此对教育个性的追求即教育的个性化,也应当从多层次及其多方面去构思和设计。从总体来说,教育的个性化可以根据教育的内、外部规律概分为以下两个方面或层次:一方面,就教育的外部关系而言,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的比较中所应表现出来的特殊性;另一方面,从教育内部关系的视角,即教育内部的各个层次和各个方面之间而体现出来的各自的个性。下面试从这两方面对教育的个性化及相关问题作一考察。 1.教育作为社会现象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固然与其他社会活动、社会现象是紧密相关的,如教育与经济活动,与政治活动等等,总是密不可分的。而且有的教育活动可以寓于其他社会活动之中,反之亦然。但是教育活动毕竟是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活动,它有自己独特的活动规律及其表现形式。把握并充分去体现教育的这种独特性,是教育活动得以充分发挥其功效和顺利进行下去的根本保证。如果不顾教育活动的独特性(即个性),去一味追求与其他活动的同一性,势必违背教育的基本规律而受到惩罚。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给教育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教育如何去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无疑是教育界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一个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就是按照经济运行机制来建立教育市场,使教育产业化。更有甚者,就是提出把教育推向市场。笔者认为,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努力去寻找教育与市场经济的耦合点的思路固然是可取的,但是“市场”这一概念从经济领域引入教育领域,本身就有一个内化即“教育化”的问题。当然这个“教育化”不是简单地在市场前面冠以教育两字就能办到的,而必须从其内函深层,使之不仅符合经济规律与规则,更要注重遵循教育规律与规则。市场也并非十全十美,它有其本身的弱点。特别是当它引入教育领域时有些问题就显得更为突出。比如,从根本上说,市场导向是功利性的,而作为教育这样一个为社会培养各方面人才的社会现象,是不可能完全通过市场来调节的,这里还是需要体现奉献精神,以及强烈的政策导向。再有,市场是有一定的近视性,特别是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初期,由于市场行为的不规范性而致使市场导向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如果说物质产品的生产由于市场的误导而导致失败,可以从头再来,那么,对于“百年树人”的教育来说,则是难以想象的,因为人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可逆的过程。所在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应充分考虑到教育事业的特殊性与个性,使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相互适应、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互动机制;而不是把教育与经济这两种既有密切联系但又有本质区别的社会现象混为一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