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国外学校德育的若干考察

——兼谈对我们的启示

作 者:

作者简介:
焦焕章 徐恩芳 安徽财贸学院

原文出处:
比较教育研究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1996 年 0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一、国外学校德育的发展趋势

      从宏观上考察,世界国际教育组织和当今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学校德育,无不表现出对德育改革的紧迫心情,并且开展了颇具声势的讨论。在第10届国际教育大会上,许多国家和社会人士都强调要对学生加强道德伦理、纪律和价值教育。1986年国际教育大会明确要求,要“通过提供智育、德育、体育、美育”等条件,来“教育青年,促进个人全面和协调的发展”。亚太地区的国家从对外开放的实践中体会到,在重视发展科学技术的同时,决不可忽视本国文化传统的思想品德教育。这种重视学校德育,还有两个非常值得注意的国际趋势。第一、一些在世界上有重大影响的国家在教育改革中都把德育改革提高到关系到国家命运的高度,由国家最高领导机构或政府首脑亲自提出要求或意见,组织专门机构对学校德育问题展开调查研究,然后又由最高领导机构或政府首脑做出重大决策,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第二、在经济和教育发达的国家,要求学校加强德育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并致力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有机结合的实践中去。

      在美国,原联邦教育部部长贝内特1988年4月在向原美国总统里根递交的5年来教育改革的总结报告中说:“长期以来,我国的许多教育工作者一直在思考应该怎样培育青少年具有什么样的品质和怎样进行培养”,他在报告中还强调要求,为了使学生“增强成功的民族精神”、“富有爱国精神”,必须在“道德课”、“纪律秩序”和“勤奋学习”等三个方面“取得显著改进”。原美国总统乔治·布什在他的《重视优等教育》一文中明确指出,学校不能仅仅发展学生智力,智力加品德才是教育的目的。他还强调,“必须把道德价值观的培养和家庭参与重新纳入教育计划”。1990年2月在华盛顿召开了一次全美州长会议,会上正式通过并由乔治·布什总统签署的《关于全美教育目标的报告》,报告中明确要求全美“所有学生都要参与提高和显示良好公民意识、社区服务与责任心的活动”,“美国的每所学校都要实现无毒品、无暴力,并提供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有纪律的井然环境”。现任美国总统克林顿政府认为:新政府的核心政策是教育政策,“要恢复国际竞争力,必须从培养‘人’开始”。美国主管教育的最高领导机构和历届政府首脑如此稳定性、连续性地重视学校德育,这是很值得我们注意的。

      从考察美国教育史来看,美国早就重视以拯救灵魂和培养良好行为为目的的宗教教育,并把它看作为美国道德教育、伦理原则和价值取向的基础。可是到了十九世纪末,由于各教派纷争,从而削弱了以宗教为基础的道德教育,乃至使美国道德教育一蹶不振。直到八十年代末,道德伦理教育又重新受到重视。本世纪五十年代,由于受苏联人造卫星上天的震动,美国朝野认识到国家的危机,触发了一场大规模的教育改革运动,制定了《国防教育法》,把数学、外语放在了学校教育的首位,道德伦理教育一度受到冷落。可是到了六十年后期,虽然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带来了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但人们道德堕落现象日益增加,社会道德每况愈下,许多社会人士和教育工作者,对这种经济发展与道德发展极不协调的畸形现象感到十分忧虑。在这种背景下,道德教育又重新引起美国政府的极大重视,人们普遍惊呼各级各类学校要“进行道德思考”,有的则主张力行更改教育过程,让“意识形态教育家出台”,有的甚至主张“恢复传统的道德原则”,有的则竭力推崇“价值澄清学说”,而且数以千计的美国学校予以实践。近些年来,美国就德育问题还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比如,1988年举行的第12次关于教育的民意测验投票表明,79%的投票者支持在学校进行道德和道德行为的教育。美国对大学生心理社会分析等方面的研究,作为六十年代后期研究项目中第1号项目,关于大学生的研究共有300件以上,可见数量之多。美国在其高等教育中重视道德教育的主要表现是,学校的伦理道德课程不断受到重视,1977—1978年德育研究表明,全美的623所大学开设的2757种伦理课中,其中50%实用于伦理道德、秘书道德、医疗道德和律师道德,等等。他们把培养“责任公民”放在学校教育的突出地位。八十年代末美国、英国等西方国家的学校废除了体罚制度以后,取而代之的是,各国都增加了社会、政治学科的教学量,引进了《文明公民概论》、《法制》等新学科,以“培养学生个性必要的各种道德品性”。美国不仅重视中小学学生和一般大学生的德育,而且也十分重视对研究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九十年代,美国研究生职业道德危机已成为路人皆知的事实。近15年的抽样调查表明,赚钱发财、扬名天下、统治他人是当代美国研究生的主要入学动机,为献身社会、治理环境污染、改善种族关系等进入研究生院的学生寥寥无几。研究生院只开设专业课,从不开设职业道德课程。近些年来,美国认识到研究生缺乏职业道德问题的严重性,普遍加强了职业道德教育。美国律师协会和法学会达成协议,规定法学院所有毕业生务必通过职业道德课程的考试,方能进入律师界工作。商学院也开设了职业道德课程,着重讲解企业和公司经理经常面临的职业道德问题。

      在日本,近些年来,社会强烈呼吁加强道德教育,要求把加强道德教育作为教育改革的首要任务。日本临时教育审议会于1988年在其发表的教改报告中指出,“能否培养出在道德情操和创造力方面都足以承担起二十一世纪的日本的年轻一代,将决定未来的命运,当务之急是要加强学校的道德教育”。日本在其规划的《二十一世纪的教育目标》中明确指出:“只有重视思想素质的培养,才能保证人才的健康成长”。日本文部省1988年度教育白皮书中强调:“道德教育在培养心灵丰富的人的过程中,担负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日本如此强调学校德育的极端重要性,这是很值得我们重视的。

      日本对学生道德品行培养的高度重视,具有深远的历史,它们十分重视“养成教育”。战前,日本建立了国家主义的独自道德观和价值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教育的培养目标一直是按照“智、德、体”的次序来实践协调发展的。近些年来,日本鉴于本国风化和青少年道德水平下降、犯罪率日增的事实,现在则下决心转为“德、智、体”的次序来实践培养目标。为了针对青少年道德意识差的情况,日本文部省从1990年起实行一套法定的“学习指导纲要”,其中加强了有关公民道德的科目和内容。日本大学的教育系或教育学院的学生必须学习专门改进了的课程:德育和专门活动,以及全部规定的学科,必须获得德育的基本学分。日本现专门拨款用于改善和加强德育工作,呼吁学校德育应与其它学科有相同的地位。学校开设了道德必修课,发给道德教科书,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判断能力、思考能力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并希望家庭、社会和学校一起进行综合道德教育。日本之所以越来越重视德育价值,十分注重“德育投资”,因为它们认为“德育投资”会给社会管理、生产管理带来不可估量的巨大的经济效益。美国高质量教育委员会从一个新的角度解释了来自日本的“德育效益”:“日本之所以构成优势,一个主要的原因,是日本劳动力具有良好的素质,尤其突出的是,普通工作人员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能水平”。德国也首肯:“日本的经济成就是无容争辩的事实。日本的工业政策只是日本经济高涨的诸多原因之一。但是,雇员相当高的劳动道德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日本工作人员中间,劳动道德跟工业政策同样为日本经济取得成就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香港地区,学校德育就是“公民教育”或谓“政治教育”,因为它本身蕴藏着某些“政治意识形态”,内容和措施、方法,都“反映社会的权力分布,政府和市民的关系”。香港学校德育,大概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公民教育,重点放在个人与政府与社会的关系;二是品德教育,着眼点在个人品德修养;三是政公科教育,其宗旨是加强青年一代的政治意识,培养思考能力。从香港教育署1985年出版的《学校公民教育指引》所规定各级学校的十项目标和内容来看,是相当严格和具有可操作性的。最近,英国教育部颁布了道德教育《大纲》,规定学校必须向学生传授道德价值观。这一决定是针对英国学生的“道德真空”(Moral Vacunm)状况作出的。英国全国课程设置委员会主席大卫·柏斯卡说:“教育不能与道德想脱离。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约克大主教约翰·哈勃古博士强调:“把道德教育列入学校课程仅仅是道德教育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要在学校创造一种鼓励诚实、尊重别人的氛围”。这些主张,无疑对香港地区的学校德育将产生重要影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