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人口迁移是乡镇化的外在发展机制。从人口统计、乡镇数量和规模的变化诸方面,可以显示近代以来江南乡镇化的走势。以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考察,江南乡村现代工业的成长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构成乡镇化的主要拉力;人口压力和土地制度是乡镇化的主要推力。江南乡镇化的历程呈现了这样一些明显特征:密集的中小乡镇是乡镇化的基础;江南中观区域内部的乡镇化存在着水平差异,但没有性质的不同;外来移民是江南乡镇化的重要动力。 关键词 江南 人口迁移 乡镇化 推拉理论 工业革命以来,现代城市主宰了西方世界,马克思因而指出:“现代的历史是乡村城市化”。〔1〕人们相信,城市文明的扩展, 将最终消灭城乡差别。时至今日,人们仍可用城市化的程度来区别发达与不发达国家。江南乡镇社会现代化的历史表明,现代文明可以在农村中发生,其生长点就是作为乡镇社会中心的乡镇〔2〕。 这是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道路,我们称之为“乡镇化”。〔3〕乡镇化在人口统计学上的意义是乡镇人口占乡镇社会总人口比例的增长。本文在这一意上考察近代江南的乡镇化运动。 一 目前,测度乡镇化的方法主要可归纳为三种:一是以行政范围内统计的乡镇总人口;二是以行政范围内统计的非农业人口;三是以统计的乡镇非农业人口为基础,加上在乡镇活动的其他人口,尤其是亦工亦农人口的估计来计算。〔4〕但是,江南乡镇人口是个很复杂的问题。 江南的大部分乡镇历来是商品集散型的,人口带有极大的流动性和波动性;近代工业化以后,产业结构重新组合,乡镇人口更趋复杂化;加之各个地区各个时期统计口径也不一致,所以用乡镇人口来计算乡镇化水平,其困难是显而易见的。我们以上述第一种方法,即行政范围内的乡镇总人口为主,辅之以其它相关分析,如乡镇规模、数量、人口的增减等,对江南乡镇化水平做一实证性的估计。 由于资料所限,也考虑到考察地区的代表性,我们选取苏南地区〔5〕为典型,估算江南地区1950年前后乡镇化所达到的水平。 关于1950年苏南地区人口结构的状况,有两条重要资料,一条是直接资料:总人口为1330万人,其中农村人口为1150万余人;〔6〕另一条是间接资料:全区1000人以上的城镇计有737个,其中,1000至3000人者432个,3000至5000人者190个,5000至10000人者88个,15000 至50000人者22个,50000至450000人者5个。〔7〕根据后一条资料, 我们可以计算出当时城市及乡镇人口数,如下表: 人口层段 层段平均数(A) 城镇数(B) 层段人口数(A×B) 合计 1000-3000 2000 432 864000 2944000 乡 3000-5000 4000 190 760000 镇 5000-100007500 88 660000 15000-50000 1000022 660000 城市50000-450000 250000 5 1250000 1250000 这样,乡镇人口为2944000人, 乡镇社会人口为苏南总人口(13300000)与城市人口(1250000)之差:12050000人; 乡镇人口与乡镇社会总人口之比,即乡镇化率为24.1%。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乡镇人口数还不包括1000人以下的乡镇人口,如果把这部分也计算在内,则乡镇化率当不会低于25%。〔8〕 为了动态地显示近代、特别是清末民初以来,江南乡镇化的变化趋势,我们采用以下相关指标进行分析: 1,乡镇数量的增长趋势 台湾学者刘石吉先生关于江南乡镇数量变动的研究,给我们提供了15~20世纪500年间江南乡镇数量的变化走势:(见图)〔9〕
该图显示,清代以来,江南地区的苏州、松江、太仓及浙西各乡镇,明显地有大量增长趋势。尤其是19世纪中叶以后,江南乡镇进入了一个快速成长的极盛时代,而以表现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及杭州湾附近各地最为深刻。 最新的研究成果表明,从乾嘉盛世至清末民初的100 多年的时间里,江南乡镇总数发展到1000多个。其中,松江、常州、苏州三府增长最快,松江府百年来乡镇增加了190%, 杭嘉湖地区的增长幅度也比较大〔10〕。高速增长的乡镇数量,反映了乡镇化的步履。 2,乡镇规模的扩缩趋势 下表试图通过乡镇规模的扩缩显示20世纪之后江南乡镇化的变迁:〔11〕 清末民初抗战爆发前后 解放前后 统计年份 统计人数 统计年份 统计人数 统计年份 统计人数 澄江镇191149177 1937 534661949 29389 浒浦镇 1937 6000 1950 7000 周庄镇186348701948 4000 外冈镇19116218 1938 143021949 5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