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播语境下文学理论的知识生产

作 者:

作者简介:
邢建昌,河北师范大学研究生学院。

原文出处:
文艺研究

内容提要:

大众传播是现代人生活的基本语境。大众媒介对生活的监管和控制,媒介价值观的传播和媒介修辞语汇的使用等带来了文学理论知识生产的新变化:对象的媒介化,传播的媒介化,学术评价的媒介化和书斋学者的明星化。面对大众传播语境,文学理论共同体成员应该秉持一种批判和质询的立场,给予媒介霸权以必要的警觉和抵制,从而使文学理论回归自身知识生产的场域。


期刊代号:J1
分类名称:文艺理论
复印期号:2008 年 1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一、大众传播语境

      从大众传播语境讨论文学理论的知识生产,主要基于以下考虑:一、大众传播已经成为现代人生活的基本在场。大众传播不仅构置了现代生活的基本图景,也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这种影响是深入到生活内在的。讨论生活的现代品质,大众传播是一个必须分析的对象。二、受大众传播媒体本性的影响,包括文学理论在内的人文学术的知识生产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媒体规则入侵人文学术的知识场域,导致包括文学理论在内的人文学术的知识生产的新变。这种新变,正是文学理论反思研究亟须关注的一个焦点。

      按照传播学界的说法,传播是人类交流信息的活动。大众传播是指大规模专业化的媒介组织向大范围的受众传递大批量的信息的过程。大众传播活动中负载、转换和传递信息的物质材料或工具,简称媒介。大众传播的功能是通过各种各样的媒介来实现的。从上述关于大众传播的含义中我们不难发现,两个要素是理解大众传播的关键因素:首先是媒介,没有媒介的支持,传播是无法实现的;其次是信息,大众传播的物质载体是媒介,目的却在于实现信息的(大规模)的传播。除此以外,我们还需要区分“大众媒介”与“媒介”的关系。客观地说,大众传播诞生之前,人们之间信息的交流与传播就已经在进行,媒介如口语、镌刻物、书籍、说书场等也已经存在。所以,交流或传播并不是一个新鲜事物,但是,大众媒介的诞生,却使交流与传播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这种革命性的变革,可以从几方面来得到证明:其一,现代意义上的大众媒介主要包括平面媒介如报纸、杂志,立体媒介如电影、电视、互联网等。大众媒介的出现,改写了媒介的手段地位,带来的不只是传播工具的变化,而是传播本体意义上的革命。其二,大众媒介的机构化、集团化和高科技化,使信息的传播超出了原来的局限,成为不仅是大规模,而且是更广泛的传播活动。其三,正因为“大规模”,“更广泛”的传播成为可能,现代人的生活就与大众媒介纠缠在一起。

      大众媒介对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影响,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首先是大众媒介对生活的监管和控制。我们生活在大众媒介的包围之中,不管你承认与否,大众媒介都是绕不开的。麦克卢汉认为,在高度媒介化的社会中,媒介本身改变我们对自身和社会的经验的能力,要比特定的信息内容更为强大。新的媒介形式的引入,带来的是生活方式的改变。媒介的魔力“在人们接触媒介的瞬间就会产生,正如旋律的魔力在旋律的头几节就会施放出来一样”①。大众媒介“魔力”般缠绕生活的结果,是生活日益媒介化了。“大众媒体的影响力无处不在,大众媒体干预社会生活,深度地参与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来,它们就是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说在200年前,或者170年前,大众媒体仅仅是以某一社会现象和社会事件的见证人这样一个外在的观察者和记录者开始参与到社会生活的话,那么在今天,不能设想在大众媒体缺乏的情况下,人们怎么来组织生活。夸张一点说,大众媒体的缺席会导致整个社会生活的瘫痪”②。这确乎是对我们所处的大众媒介时代生活状况的一种表述。现代人已经离不开大众媒介了,生活越来越媒介化了。

      在西方,有一种“媒介等同”的理论。这种理论说的是,在无处不在的大众媒介的包围中,人们像对待真人实景一样对待媒介,媒介等于真实的生活。这个理论实际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把媒介内容当真,二是把媒介当人。这个理论虽然包含着把媒介从单纯的客观化、工具论或中介论的模式里摆脱出来的愿望,实际的结果却是,人们越来越依赖媒介本身,越来越把媒介的内容当成真实的生活本身。在媒介面前,人无法分辨什么是真什么是幻,什么是现实什么是影像,真实与虚构的关系被掩盖了。如鲍德里亚所言:“面对着一个混乱、充满了冲突和矛盾的世界,每一种媒介都把自己最抽象、最严密的逻辑强加于其上……而我们所‘消费’的,就是根据这种既具技术性又具‘传奇性’的编码规则切分、过滤、重新诠释了的世界实体。”③这说明,媒介并不是一个中性的传递器,媒介里呈现的生活,已经打上了媒介人或媒介技术的烙印,远不是本来的生活了。媒介对生活的“组织”,按照美国社会学家戴安娜·克兰的说法,是通过“架构”事实等一系列的手段而实现的。她引用坎贝尔(Campbell)的话说:“架构是通过选择某些故事而舍弃其他故事而进行的,还借助于那些用来表现被选择供广泛传播的故事所使用的技巧,例如将信息融会在叙事格式之中,或将特定的角度强加给观众,这些角度强调某些细节而舍弃其他细节,例如争执、危险或冲突。”因此,“媒体不再被看做不偏不倚地传送信息和思想的工具”了④。

      大众媒介对生活的监管与控制,带来了人们心理上的变化。鲍德里亚认为,大众媒介以一种“真实的内爆”使出现于屏幕的内容等同于在场的真实,这种“超真实”控制了大众,大众在无休止的垃圾信息和纷至沓来的各种图像面前,变得被动乃至冷漠了。而“电视新闻强调灾难和人类悲剧时,引起的不是净化和理解,而是滥情和怜悯,即很快就被耗尽的感情和一种假冒身临其境的虚假仪式”⑤。他们都揭示了这样一个现象:现代人在无休止的媒介信息或图像面前,感情上变得不是敏锐了而是被动、迟钝乃至冷漠,甚至是虚假了,形成了“后情感”。而互联网的极大发展,也带来了现代人阅读心态上的一个的变化——“匆忙与耽溺”⑥。

      其次是大众媒介所诠释的价值观得到空前的传播。大众媒介不是一个中性的转述器,而是一个有自己运行规则和利益归属,体现鲜明的权力性质的介质。一直以来,人们对大众媒介在表达社会公正和民主自由方面给予更多的期望,然而实际的情况是,媒介权力的滥用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忧虑。媒介权力与大众文化合流,生产出消费主义价值观,深刻影响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