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I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5833(2008)02-0180-08 理论的最高要求和科学形态具有普遍性,但理论的生产又是个体化、时代性的,这就导致了理论的局限性,因此理论必然是在交锋对话中发展的。由于紧密联系于生活,文艺学在中国一直充当了时代敏感器官的角色。新世纪的政治文化语境的变革以及全球化的多面推展,文艺学知识和理论论域的范式新变迫在眉睫,年度文艺学热点问题正是文艺学理论新变的表征。在我看来,选择理论热点问题需要两个标准:一是问题要具有前沿性,理论要有原点性;二是需要有相当数量的高质量论文关注这一问题。秉此原则,本文选取2007年度的文艺学热点问题评述如下。 一、新时期文学理论知识生产与学术创新 新时期伴随着改革开放,中国文学理论知识的生产也步入了一个新的视界。本年度对新时期30年来的文艺理论知识的重估是一个重要话题。曾繁仁回顾了30年来中国文艺理论建设与西方文论的关系,他指出,新时期30年文论是在西方文论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中国文论的建设经历了突破、发展与建构三个阶段。新时期的文论建设基本上实现了中国当代文论的现代转型,呈现出多元共生的良好态势,基本理论和研究视角都有新的开拓,并探索了一条综合比较的理论创新途径。但新时期的文论建设存在对西方文论吸收较多,消化不够;文论对于现实的指导作用发挥不够等问题①。童庆炳认为,新时期的文艺“内部研究”涉及对文学艺术自身规律的研究,是文艺学的一次转型。这次“转型”可以概括为三个“转变”:从一家“专政”式的独语,转变为“百家争鸣”式的对话;从政治话语转变为学科的学术话语;从非常态的中心话语转变为自主发展的常态话语。与上世纪90年代“语言论转向”差不多同时,一种新的“外部研究”在中国文艺学界悄然而兴。这就是“文化研究”在中国的出现。我们要肯定文学的文化研究的确把研究对象从“内”位移到“外”,开拓了我们的视野,引导一些学者去研究文学与社会关系问题。童庆炳认为,“内部”穿越“外部”,“外部”穿越“内部”势在必行。在文学文体与历史文化之间,在艺术结构与历史文化之间,在故事形态与历史文化之间,在艺术叙事与历史文化之间实现互动与互构应该成为研究的课题,这样就可能实现文艺学的又一次“位移”②。陆贵山提出,面对各式各样的文艺观念,需要运用综合的思维方式,从诸多重要的领域和层面进行整合梳理,加强文艺理论的宏观研究。整合梳理和宏观研究是多方面、多层次的,要对文艺理论的“国学”、“西学”和“马学”;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科学研究和诗学研究;人学理论和神学理论;现实主义文艺理论、现代主义文艺理论和后现代主义文艺理论;对文艺理论最有代表性的文艺观念如反映论、主体论、实践论、价值论和本体论等进行整合梳理和宏观研究③。 在文艺学知识重估的同时,许多学人对于当前文艺学知识创新深感焦虑,现有文学理论知识形态的缺陷也一直为学界所关注。吴炫认为,中国当代文艺理论研究存在“理论能力”、“文学性程度”、“二元对等思维”被遮蔽等缺陷④。李西建指出,与西方文论知识形态形成的规律相比,我国当代文论在知识形态建构方面存在明显的缺陷与不足,其表现是自现代学术体制形成以来,长久地奉行本质主义的思维方式与知识生产模式,并先验地设定文学的“普遍规律”与“固定本质”,很少从特定的现实语境中提出并讨论属于我们自身的问题,这就不同程度地造成中国文论在知识形态的建构方面始终未能找到坚实的现实根基与理路立足点,其知识形态总体面貌的构成基本上是移植性与借鉴性的,而不是生成性与本土化的⑤。马驰也认为,我们在引进西方文论时,过于重视西方社会思潮的更迭,忽略了在这些思潮产生的特殊社会语境下形成的文论背景和话语背景,甚至不顾中国当下文论界的现实情形,特别是中国当下文艺创作的实际情形,生硬地引进、使用这些西方文论的话语体系,给中国文论的健康发展带来了种种问题。我们要借鉴西方文艺思潮和西方文艺理论的有益养分,但我们更要关注近30年来中国文学发展的新现实、新思潮、新特点、新问题,特别要关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文学发展的诸种新问题⑥。王先霈也提出了类似的看法。他认为,由于中国当前文艺学研究中的学术惯例是近一百年来逐步形成的并且主要是在欧洲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的学科思维习性和学术规范的影响下形成的,因此,如何处理外来的、西方的学科惯例和本土资源的关系,如何处理外来的、西方的惯例与本土文学艺术的创作和接受实践的关系,依然是一个没有很好解决的问题。我们迫切需要对术语范畴的概念内涵取得共识,迫切需要一种使正常的学术交往得以进行的公用的术语词典⑦。 余虹批评了当代文学理论教材的海纳百川一锅煮的书写模式,认为其弊病是掩盖了“主义外”冲突的不可兼容性,扰乱了知识秩序并破坏了知识生产的理路⑧。葛红兵指出,现有文艺学的弊端在于:学科定位的模糊;学科与当下文艺生活的脱节;缺乏学科基本理论和范式的创造性建构。文艺学的发展方向是:告别政治工具主义、伦理道德中心的文艺学,建构市场经济时代,消费主义背景下针对文化产业化状况的文艺学。告别纸面文学中心的文艺学,建构网络背景下多媒体、影视艺术时代的文艺学。告别文化民族主义和相对主义的文艺学,建构“生成”的文艺观,确立全球化时代的文艺学⑨。